返回

2018-08-06

蔡定常: 荒岭变金山 拳拳桑梓情

作者:刘燎 许定华 时间:2018-08-06 阅读:307


  小暑节气,在炉山镇新丰村海拔2277米高的山坡上,翠绿的茶园绵延起伏,直接云天。成行成排的茶树间,是穿红戴绿的采茶男女,他们间或唱起的山歌,应和着山间云雀的鸣叫,使这片绿意盎然的茶园显得苍茫、浑厚。——这是驰名省内外的乌撒烤茶毡帽山有机茶的种植基地。基地的山头上,一块镌刻有“世界海拔最高茶园”的巨石赫然挺立,似乎在恪尽职守地守护着这方圆5000亩的茶山。
  “我们这里如果没有蔡老板,那么这些茶园要么就是种包谷、洋芋,要么就是抛荒。现在种上茶树后,收入至少是种包谷、洋芋的6倍。”新丰村茶农蔡昌成告诉记者。他说的蔡老板,就是乌撒烤茶的创始人、香炉山茶场的负责人蔡定常。
 
做大茶叶品牌
 
  年近五十的蔡定常是土生土长的炉山镇人,自小对烤茶情有独钟,为了把茶产业做强做大,他跑遍了全国产茶的地方进行考察。2004年,蔡定常创办了威宁香炉山茶园公司,并把产品定位在中高端市场,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
  在他的操持下,以前几近倒闭的国营炉山茶场不但起死回生,而且规模越做越大。目前,该茶场拥有茶园5000亩,其中盛产期茶林2200亩,有机茶园600亩,覆盖了周边几个村1000多户近万人。从2006年到现在,每年生产茶青20多万公斤,生产名优成品茶4万多公斤,并先后获得“黔绿之星绿色消费品牌”“贵州名特优产品”等称号,年总产值逾2000多万元。每年解决固定用工40余人、临时用工2万余人,发放务工工资200多万元。据统计,2015年,乌撒烤茶带动发展农户561户,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绝对数985人;2016年,带动发展农户638户,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绝对数1146人;2017年,带动发展农户708户,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绝对数1590人,带动脱贫人口逐年上升。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为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茶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茶园海拔高、气温低(即使是夏天多数时间晚上不足10摄氏度),茶叶的生长周期长,当别的地方茶园已经采完了,香炉山茶园的茶青才开始采摘。每年采茶的时候,附近乡镇的老百姓都赶来帮助采茶,漫山遍野都是人,男女老幼都有。单叶茶青100元采1公斤、一芽一叶30元采1公斤、一芽二叶16元1公斤。采得熟练的,每天有近200元的收入。为了马上兑现工资,茶场每天都得从公交公司、高速收费站和银行换来一麻袋1元、5元、10元、20元的零钞,当天结算完毕。
  4月20日,采茶人数达3700余人,创历史最高峰。茶场的所有职工,分为4个小组称量茶叶,支付工资,午饭也顾不得吃了。2个小时的时间,就采了近1万公斤,茶场所有能够堆放茶青的地方都堆满了。
  蔡定常介绍,炉山镇这个地方都有饮茶种茶的传统。为了将散户种植的茶园包装打造,解决老百姓的制作销售困难,他发动群众,采取“三变”模式,将茶园或土地入股分红,去冬今春入股的农户有160户,最多的农户如邓贵成家就有6亩茶园和土地。这些农户入股后,大家的主人翁意识都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为茶园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蔡定常很清楚,茶产业的发展是需要注入一定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它也是展示一个地方民俗风物的一个良好载体。为了将威宁本土民族文化和地方旅游特色融入茶产业,他专门训练了一支集推介民族文化和营销于一体的“乌撒烤茶”表演队。该表演队于2006年7月在“多彩贵州两赛一会”比赛中因表演乌撒烤茶获得“毕节名匠”二等奖,又在2007年10月“贵州绿茶·秀甲天下”首届万人品茶活动中一展风采,引起了贵阳市民的热情关注。2011年,“乌撒烤茶”茶艺表演荣获“贵州省第三届茶艺大赛金奖”。在2017年遵义茶博会上,他的团队将焙茶、注水、敬茶等各个环节表演成“夜郎布阵”“罗隐炼丹”“草海飞雪”“鹤舞高原”“索玛献花”等,用艺术的形式生动展示了黔西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荣获了大赛金奖,这不仅为企业赢得了好评,还为毕节争得了荣耀。
 
扶危济困挽救产业
 
  好的品质离不开好的器具。“乌撒烤茶”之所以能清香馥郁,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用来焙烤茶叶的沙罐,因为它透气不透水,用它焙烤的茶叶有一种豆香味,是任何茶叶和茶具都不能比拟的。而这种沙罐是远古时期研发的一种耐高温的土陶器皿,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电器普遍推广的今天,这种沙罐的制作工艺濒临失传的危机。
  说起这种沙罐,蔡定常还颇费了一番周折。2005年开始,他在云南省东关茶罐厂定做一些沙罐,厂家按设计生产出来后,看起来很精致,但一烧就炸,反复试验了两年,最后还是不成功,他只好放弃了。后来几经访问,知道斗古乡米落村廖家祖传秘方生产的沙罐能耐高温,但由于太便宜,不能养家糊口,廖家三弟兄都外出打工了。为了保存这种产品,同时也为了挽救这种民族手工工艺,蔡定常马上和廖家掌门人老三取得联系,当即给他寄去3000元的车费让他回来,又给了他几万元的安家费,让他把炉子恢复起来,专心烧制沙罐,解决他一家人的后顾之忧。如今,廖家的这项工艺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产业越做越大,产品也越来越多,成了当地一枝独秀的特色产业。
  谈起这事,蔡定常感慨地说:“这种沙罐从火炉里取出来,烧红了的,但你用冷水去淋,它也不会炸裂。这么好的产品,如果当初不把廖氏兄弟请回来,就会失传,那多可惜啊。”据了解,这种沙罐的72道工序无一不靠手工操作,一人一天只能做30个左右。为了让这种沙罐成为“乌撒烤茶”的独有招牌,蔡定常在沙罐上定制了“乌撒”二字,并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专利,使之成为不可复制的品牌。
 
帮扶贫困学子和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
 
  因为偏远落后,威宁的大部分地方曾经都是积弱积贫的深山区,求学、就业对广大青少年来说似乎显得遥不可及。为了帮助这些贫穷学子有一个好的出路,同时也为自己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的人才队伍,从2007年开始,蔡定常每年从当地选拔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每学期给予3000元的补贴送往贵阳学习茶叶专业,迄今已有20余名,他们毕业后就进入香炉山茶园,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
  现供职于茶场的孙家军就是2007年被蔡定常送往贵阳学习的毕业生。他介绍,当年和他一起去贵阳学习的一共7人,学了三年。每年寒暑假回茶场打工时,每月还有800元的工资。如今在茶场办公室、生产技术部、财务部、市场部上班的40多人中,有些就是当初和他一起去贵阳学习的人。而像张秋霞、汪士威、梁艳霞、唐丽等学有所成的人,有的已经自己创业当老板了。
  在茶叶生产车间里,十几个员工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孙家军介绍说,茶厂的所有设备已经连续一个多月没有停止过,每天要加工上万斤茶青。因为茶叶品质很好,每年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全部销售一空。
  在威宁经济开发区“草海的味道”电商一体商铺里,“乌撒烤茶”的产品引人注目,慕名购买的外地人不在少数。它和众多威宁特产一起,共同构筑起威宁特色产业的一道风景。
  蔡定常告诉记者,茶产业是集生态、旅游、文化传承功能为一体的产业。为了进一步把茶产业做强做大,他将结合茶农积极入股的有利时机,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紧跟市场导向,把茶产业打造成富民产业。目前,“乌撒烤茶”已在全国各地开设了300多家分销店。下一步,他将抓紧时机完善产品进出口手续,力争将产品远销到新加坡、韩国以及北美的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