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
作者:杨光早 时间:2018-08-06 阅读:276
这年夏天,蝉在窗外叫个不停,唤醒一树又一树的夏风。穿越乌云的炎阳,投下一抹抹树影。趔趄步入中年的我,望着窗外婆娑的树影,满腔的怅然若失,满脑的回忆影踪。
二十年前的夏天,我从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边远的乡村中学教书。我怀揣着捞到“铁饭碗”的喜悦,远离父母,远离故土,只身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棵很大的槐树,一到夏天,蝉鸣清脆悦耳。黄昏的时候,蛙声此起彼伏。
我住在学校低矮的土墙房里,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活。“……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第一节语文课,我就陶醉在苏轼清茶野餐的风味中,教室里却传出了哄笑声。
“笑什么?有什么好笑的?”我有点生气。
“老师,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叫邓清欢,”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她有个弟弟叫邓有味,她老爹叫邓人间。”
“哦,这么会取名字,说明人家有学问啊。”我说。教室里又爆出哄笑声。这时我才发觉有一个衣着朴素的女孩脸涨得通红,头压得低低的,她就叫邓清欢。
课后,同事们告诉我,那个用板板车拉着老婆逛街的男人就叫邓人间。这时我才想起,每到赶场天,总有一个胡子拉碴的男人拉着板板车从学校门口经过,车上坐着一个又瞎又瘫的女人。到了街上,邓人间找一个阴凉舒适的地方,铺上荞麦草,把女人抱到草上,才去帮做生意的人拉东西。黄昏的时候,辛苦一天的邓人间又把女人抱到板板车上,有说有笑地拉回家去。无论烈日炎炎的酷暑,还是白雪皑皑的寒冬,他们患难与共,他们相濡以沫,他们不离不弃!
也许是那板板车上的爱情触动了我的神经末梢,从此,我格外关注那个叫邓清欢的女孩。那年学校里搞“两免一补”,即免除书本费和学杂费,寄宿生还可享受生活补助。她不是寄宿生,但我想为她争取一个补助的名额。学校领导要我亲自去她家了解情况,她宁愿放弃补助也不愿我去家访。我无法想像她的家庭艰苦到什么程度,但我知道保护一个女孩的自尊心就是对她最大的帮助。我只有和学校领导软磨硬泡,为她争取了一个“两免一补”的名额。她的眼睛里充满了感激,学习更加勤奋努力。
其实,班上的同学们家庭条件都不算好,但与她家相比,仍然是天壤之别。她的母亲完全失去了劳动能力,全靠她的父亲赶场天拉板板车维持生活。她是一个懂事而且勤劳的女孩,每天放学回家,要照料母亲,要帮父亲做家务干农活,要辅导弟弟学习……贫困,让本该享受童年欢愉的她过早品尝了生活的滋味。
我不知道那种滋味是清苦还是甘甜,我只知道时间只负责流淌,从不负责人的成长。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年,我的第一届学生已经毕业了。那个叫邓清欢的女孩,以全县前十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威宁民族中学,开启了她人生的另一段征程。
据说她后来考取了当年全国排名第三的浙江大学,是我们乡名副其实的“状元”,政府还给了5000元奖金呢!然而在其他同学兴致勃勃地举办 “状元酒”或“升学宴”时,她却远去深圳打暑假工。她的父亲依然拉着板板车在灰尘满天的街道上讨生活,她靠着勤工俭学完成了学业,考在省城的某个单位上班。
后来我离开了原来的单位,邓人间拉着板板车来帮我搬家。我问起清欢的情况,邓人间的表情很尴尬,时而自豪,时而愧疚,揶揄半天也没有说明白。我把那些拉不走的破旧的家具送给他,离开了那个埋葬了我十多年青春的地方。
我以为告别寂寥的乡村,来到喧嚣的小城,生活会锦上添花。然而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窗外,灯火阑珊;屋内,寂寞依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小城里,不乏山珍海味,不乏灯红酒绿,只是我尤为怀念清新脱俗的田园风光。我不知道那个远在省城名叫清欢的女孩,是否也有这种感觉,毕竟,人间有味是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