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乡板底种出了“致富瓜”
作者:杨静 时间:2018-08-07 阅读:231

村民正在移栽西瓜苗
七月的板底乡,荞花怒放,景色宜人。殊不知,在荞花深处还能看见绿油油的大西瓜。
“以前的板底社区在人们眼中是贫穷落后的,但现在好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算是燃起了百姓致富的新希望,我算是舒了一口气。”板底社区包村干部龙曼说。
近年来,板底社区为发展高效农业,提高社区经济收入,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大棚西瓜种植。目前,已带领全社区116户精准扶贫户549人走向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破茧成蝶,发展全新产业◆
“大家都小心一点,在抬苗的时候,一定要用托盘,把苗摔在地上,就白辛苦了。”大棚中一位操着浙江口音的大哥正在指导村民移栽培育好的西瓜苗。这位大哥正是板地社区西瓜种植基地负责人王忠勇。
站在大棚外,但见百余个方形模具整齐地摆放在一起,模具中密密麻麻的幼苗像是一块块绿色的地毯。“西瓜喜暖,选在春分过后栽种西瓜是最好的。威宁的气温要比别的地方低一些,所以我在5月份才开始培育西瓜苗,这样可以保证西瓜苗不被冻死。”王忠勇说。
实际上,想在板底乡种植喜热的西瓜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的土地破碎,土壤以黄棕壤和高山草甸为主,土层较薄,土地肥力不高,有机物含量低,社区内可耕种的土地多呈分散性、斜坡状分布。且板底社区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仅为10.9℃。不管是从土地条件还是气温条件来看都不适合种植西瓜,可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王忠勇手上成为可能。
“土地不平,我就挖平,土壤不肥,我就施肥,气温不高,我就建温室大棚。谁说高原不能种西瓜,在一个喜欢挑战的人眼中,这些都不是问题。”王忠勇信心满满地说着自己在高原种植西瓜的决心,“实际上,板底社区日照充足,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无霜期短,很有利益西瓜糖分的集中。”
王忠勇除了是基地的负责人外,也是基地最好的技术员,他把在板底社区种植西瓜列为自己今年的挑战计划,他坚信能在板底社区种植出亩产5000斤的西瓜。
“假如发展顺利的话,到了盛产期,一年能采摘4到5批西瓜。按照市场价每斤2元卖出,一亩可以收入1万元。等村民们从我这里学到技术后,自己栽种的话,我保证每户人家每年可有近万元的收入。”王忠勇说。
在基地务工的百姓看到自己移栽的西瓜苗一天天长大,心里也是美滋滋的。“我在基地里面务工,除了赚得生活费外,还能学到王总带过来的技术。等这次西瓜收益后,我也想自己搞一个大棚,让自己也当一回老板。”在基地打工的村民陆富林满脸微笑地说出来自己未来的打算。
◆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打工◆
刚入板底社区时,百亩蔬菜大棚映入眼帘,好不美丽。大棚之间,百姓忙碌的身影不断穿梭其中,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
“从基地建立开始,我就在这里打工了。现在,一个月工资是3000元,效益好的话,年底还能得点奖金呢。”基地中正在移栽西瓜苗的村民陆富林脸上写满了幸福,“其实在基地做事比出门打工还划算,不仅可以学到技术赚到钱,还能照顾家里。”
“现在大家可以就近务工、下地赚钱,挣钱顾家两不误,脱贫的道路也是越走越顺畅。”据龙曼介绍,现在全社区种植西瓜143亩,投入使用的大棚是121个,平均每天在基地务工的百姓在15到20人左右,用工最多的时候每天可达30人到50人左右,贫困户占所用工人数的80%。
村民陈德军是村中的贫困户,从基地建立开始就在基地务工,一个月能有2000元的收入。再加上家中有9亩土地用来流转,把土地流转费和工资加下来,一年能收入可达4万左右。按照这个标准,他想在今年年底实现脱贫不是梦。
“我们社区的村民不仅能得到基地的务工费,还能收到流转土地的土地流转费。现在,我们是按照500元每亩的土地流转费给村民,以后还会在增加,争取最大化地保障村民的利益。”龙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