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8-09

毕节试验区,一个把绿色当做命根子的地方

作者:韩贤普 张培立 时间:2018-08-09 阅读:251


   鸟从云旁掠过,天是蓝的。
  车从林间穿过,树是绿的。
  船从河面驶过,水是清的。
  彝家阿妹《毕节,我可爱的家乡》歌声从心头拂过,毕节的美,是动人心魄的。
  毕节试验区森林覆盖率从30年前仅有的14.9%,到今天的52.81%,昔日童山秃岭,而今绿水青山。
  绿色,是地球的本色、生命的底色、发展的原色。
  毕节,这片从秦朝“五尺道”中走来,经千年乌蒙文化沉淀,被长征红色浸染的土地,如果没有对绿色执着的追求和热爱,很难逃脱“苦甲天下”和“不宜人类居住”的宿命。
  “鸟儿需要树林,白云需要蓝天。这是绿色的呼唤,快用行动来绿化明天。”这首名为《绿色的呼唤》的歌曲,在心中轰然响起,撼人心弦。
  因此有人说,绿色是毕节人的生命之诗,是渗透在骨子里的一种基因,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是命根子;难怪,毕节的英雄模范,都高举绿色之旗,毕节试验区的发展主题,也聚焦在“生态建设”之上。
 
生命的绿色
 
  97岁的安美珍老人,坐在自家门槛上,摸一颗冰糖塞进嘴里,静静地凝视着远方,目光的尽头是海雀村万亩林场和文朝荣老支书长眠的地方。村里人说,老人家是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绿色海雀”,怀念文老支书。
  1942年出生的文朝荣,对绿色的渴望,甚于自己的生命。
  30年前,海雀的山上一棵树也没有,是文朝荣带领全村人栽下了11600亩树木,拉开了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的序幕。2014年2月,文朝荣积劳成疾去世,为试验区生态建设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成了万人景仰的“时代楷模”。
  安美珍老人的守护,是生者对逝者的怀念,是把生态融入血液的体现。
  夏日的风,拂过安美珍老人雪白的发梢,随着她的目光吹向辽远。黔西县洪水镇附廓水库从风中惊醒,粼粼波光映照着松涛中一座孤独的坟茔,那里长眠着1984年“全国绿化先进个人”史良清。
  出生于1930年的史良清,对绿色的热爱,甚于自己的生命。
  这个一生以山为“家”,以树为“娃”的汉子,2005年去世时,已在洪水镇周边24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培育各种树苗250万株,植树35万株,组织群众植树210万株,为当地的生态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样的人,毕节还有很多。
  比如种了一辈子树,临终时把自己种下的千亩树木无偿捐赠给国家的大方县高店乡农民胡索文,“死也要种树”的大方县兴隆乡村民项德祥,为了扑灭森林火灾献出生命的大方县猫场镇职工龙中海……
  绿色,是生命的底色。
  文朝荣、史良清他们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的时候,正是毕节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的年代。那时候,毕节的森林覆盖率仅有14.9%。正因有无数视绿如命的群众以死而后已的决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才让这片土地逐步披上绿装。
  “别看这生存的环境不容乐观,别看这水不绿风沙漫天。只要心中有绿色的世界,就能还给人间一片蔚蓝。”《绿色的呼唤》所歌唱的,正是所有为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奉献生命的人物精神写照。
 
美丽的绿色
 
  今年夏天,毕节并没有因为杜鹃花的凋谢、气温的升高而进入旅游淡季。
  在百里杜鹃,游客白天游彝山花谷,赏姹紫嫣红的各种花卉;晚上参加夜游花海活动,欣赏避暑灯会。在威宁自治县,板底乡3000亩荞花竞相开放,让绿色的高原绽放出无穷魅力。在金沙县,岩孔街道绿峰梁子的万亩玉簪花也如期而至,吸引着各地的游客。
  有绿色的滋养,花才会开。有绿色的衬托,世界才变得多姿多彩。(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