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8-09

毕节试验区,一个把绿色当做命根子的地方

作者: 时间:2018-08-09 阅读:214


   (上接1版)毕节的美,是彩色的,是无边无际的绿色铺陈下的姹紫嫣红。但多数游客不知道的是,这些美丽是在石头上“种”出来的。
  1988年,毕节石漠化程度严重,处处是石头黄沙。大方县羊场镇羊场村的蒋云明,顶着烈日站在自家遍布石头的地里,无奈地看着即将枯死的庄稼,一筹莫展。突然间,一抹金色刺痛了他的眼睛。走近一看,是几朵盛开的金银花:藤蔓抱着石头,根须扎在石缝里,伸进泥土中,完全不惧干旱。这个发现,让蒋云明找到了一条以中草药攻克石漠化这个“生态癌症”,“以药治石”的妙方。
  现在,毕节除了种植和保护抚育中草药71.6万亩外,还逐步拓宽种植品种和面积,全市还种植了10余万亩油用牡丹和2.3余亩万寿菊,大力发展“美丽经济”,让花海毕节名副其实。
  直到今天,很多文朝荣、史良清同时代的老人,把青春奉献给绿色之后,还在为毕节的美丽贡献余生。
  他们中,有绿遍荒山人未老的大方县六龙镇全国劳动模范李淑彬,纳雍县新房乡长沟村的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杨明珍,织金县熊家场乡的绿化“愚公”王常鹤,金沙县“辞官只为多种树”的杨明生……
  还有一家三代人接力守护“绿色银行”的纳雍县水东乡麻园村梁正全、梁天义、梁朝华爷孙,两代人接力守护威宁自治县观风海镇沙子坡林场护林员王明才、王春父子,大方县对江镇龙场村绿色战线上的父子兵黄世学、黄伦祥……
  “把蔚蓝还给云天,把碧绿还给高原,让山岭郁郁葱葱,让大地芬芳烂漫,这是我们共同的期盼……”让我们在《绿色的呼唤》旋律中,记住他们的姓名,记住他们苍老或年轻的面容,记住他们矢志不渝植绿护绿的精神。
 
富裕的绿色
 
  七月,正是水果成熟的季节。看着满山的脆红李和地里采摘李子的游客,彭勇笑得合不拢嘴。
  彭勇是黔西县绿化乡石桐社区居民,2015年务工回乡后,在社区流转土地建了800亩的富硒脆红李实验基地,带动周边243户村民种植富硒脆红李1500亩,走上了小康路。
  今年是个好年头,果子迎来大丰收。彭勇的笑脸,只是毕节众多靠经果林种植致富的果农中的一张截图。
  开春以来,全市经果林发展捷报频传。赫章县平山乡对江村的“樱桃大王”颜均平,依靠在赫章县平山乡、哲庄乡和威宁自治县猴场镇的3个樱桃基地,收入50余万元。七星关区橙满园村的7800亩水果,让全村群众户均增收3.8万元。纳雍县厍东关乡的2万余亩樱桃有1万亩处于盛果期,为当地村民带来的收入超过1亿元。威宁自治县33万亩苹果已有10.8万亩挂果,产值超过3.2亿元。
  只有绿色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从恶劣的生态中走来的毕节人,深知绿色的珍贵和来之不易,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一直在探索靠山吃山、靠绿色增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绿色致富路。
  30年前,海雀人在文朝荣“种树是最好的庄稼”的朴素生态经济理念下开始造林。1990年初,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橙满园村的彭金文改良柑橘育苗和保鲜方法,让橙满园一年四季花果飘香。1996年,纳雍县农业局技术员徐富军从一株变异的植株起步,成就了今天毕节的樱桃品牌——玛瑙红。2006年,核桃专家潘学军开始对赫章县100余亩核桃进行高枝嫁接,为赫章县脱贫攻坚注入了“核动力”。
  一代代毕节人的接力奋斗,成就了目前全市448.3万亩的经果林和84.1万亩茶叶,也促进了毕节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2017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944.2万人次,森林旅游收入65.9亿元;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50万亩,实现产值34亿元,带动农户20余万户;全市林业产值达251亿元,生态建设真正的“绿了山乡、富了百姓”。
  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60%,林业产值将达到400亿元,经果林面积将达到500万亩以上,实现人均半亩经果林的目标,覆盖贫困农户40万人,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目标。
  “别问我脚下的路有多远,别问我离春天还有多远。只要心中有绿色的家园,天涯不远春天也不远……我们有一个绿色的心愿,愿这个世界回归自然。”
  《绿色的呼唤》的歌声,在毕节试验区的大地上传唱,经久不衰。这是毕节人在新时代“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歌唱,这是毕节试验区人灵魂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