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8-10

猛虎洞:可渡河畔的天然奇观

作者:罗喜贵 夏超 唐爱梅 时间:2018-08-10 阅读:439


   盛夏时节的龙场镇格朵村姜格大桥旁,苍松挺拔、知了声声……
  顶着炎炎烈日深入可渡河峡谷,一个形如猛虎大张口的溶洞出现在河谷的半山腰上——它就是当地声名贯耳的猛虎洞。
  据当地人介绍,该洞之所以称之为“猛虎洞”,除了洞口形状像猛虎下山张着大口外,还曾有当地土目在此屯兵把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势如猛虎,就算再强大的外敌也无法侵犯。
  奔腾的可渡河把滇、黔二省一分为二,河这边是威宁的龙场镇格朵村,河那边是云南省宣威市的阿都乡姜棚村。
  从姜格大桥往上步行数百米,是一道鬼斧神工的峭壁,从峭壁上一路蹒跚而下,路到险处已无路可走,只能借助一棵直立的“树桥”而下,而汹涌湍急的可渡河就在眼皮底下哗啦啦地流过,让人心惊胆战,不敢直视河面。两岸苍松挺拔、翠色欲流。行到猛虎洞前,豁然开朗,飞瀑从山涧石崖流下,涛声阵阵,宛若人间仙境。
  进入猛虎洞,穿过迂回狭窄的通道,千百年来形成的石佛、石帘、石狗、擎天柱、石乳等遍布洞穴。洞道远长,厅堂高大,从骄阳似火的山外走进洞内的一瞬间,如同走进了一个空气新鲜的清凉世界,既可以观看到溶洞奇观,也能浸润到透骨的凉意。地下暗河哗哗地流动,钟乳绚丽多姿,石笋多种多样,洞口光线时隐时现,让人不得不惊叹,这是可渡河畔的一大天然奇观。
  猛虎洞底层属上古生界,二迭系下统栖霞组、茅口组系灰岩岩洞。洞口高约10米,宽约20米,入口较窄,内有洞厅,由两层高度不等、大小不一、走向不同、形态各异的溶洞组成。洞厅内细沙成堆,系古时泥沙沉淀而成。洞厅内钟乳众多,形状各异。
  形态各异的石灰岩造型溶洞内,大洞套小洞、一洞复一洞,通道弯弯曲曲,时而狭窄时而宽阔,更是给洞穴内增添了许多雄伟的气势。洞内最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有的洞口需要弯腰匍匐方能穿过。而宽阔的地方,却可容纳数百人齐聚一起。
  沿着第一层洞厅一侧向上,从洞口偏上约50米处有出口直通洞外的国有林场。第二层洞厅一侧向下有暗河,水声轰隆,宽窄不一,蜿蜒盘旋,去向不明。岩洞内石景甚多,各具异状。
  据当地群众介绍,曾经有人沿着第二层洞厅向下走了4个多钟头都未探到尽头,深浅长度目前尚未探明,最宽处可容纳下数百人,最窄处却只可容一人侧身进出。
  然而,关于猛虎洞,当地却有这样的传说: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不断。受可渡河阻隔,滇黔交通不通,滇军军阀准备从猛虎洞渡过可渡河入黔,由于猛虎洞有当地土目把守,滇军便在猛虎洞这个关口和当地土目展开决战,当地土目凭借猛虎洞险要地势,抵挡滇军日以继夜地进攻,滇军久攻不下,最终无奈只得悻悻而归。
  猛虎洞与周围的涯、水、石集奇险、幽深、秀美于一体,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龙场镇境内具有开发价值的溶洞之一。
  近年来,威宁正在对龙场镇可渡河畔的旅游资源进行大力开发。龙场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镇正准备把猛虎洞开发成集乡村旅游、度假、观光为一体的生态观光旅游之地。到那时,随着可渡河畔滇、黔两省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猛虎洞将带动当地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更好地造福于当地百姓,猛虎洞的神秘面纱也必将在大众面前揭开。
 

洞口


猛虎洞另一出口


五指金山


深不可测的洞道


钟乳树根


拜石探路


“倒垂莲”石页


通往猛虎洞的峭壁“树桥”


宽敞的洞厅


一柱承“天地”


蘑菇厅


金色石帘


守望山谷


猛虎洞旁边的峡谷流泉


流经猛虎洞前的可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