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绿色生态交响曲
作者:李玉荣 时间:2018-08-16 阅读:287
奏响绿色生态交响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威宁实践
本报记者 李玉荣

航拍的威宁沙子坡林场。(何欢 摄)

航拍的威宁沙子坡林场。(何欢 摄)
8月的威宁,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发。
毕节试验区30周年来,作为试验区中的“试验田”, 威宁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齐头并进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
30年来,威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战略理念,生态建设呈现出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森林质量不断提升、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生态意识不断提高等变化,取得了丰硕的生态建设成果。
生态环境改变:从荒山秃岭到绿树满坡
立秋时节,记者沿着326国道驱车来到盐仓镇兴发村马吃水的威宁雨季华山松造林示范点,但见一片盛大的华山松林,松涛阵阵,鸟鸣啾啾,生机勃发,绿意盎然。
“17年前,马吃水一带土法炼锌炉到处冒烟,黑烟滚滚,脆弱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石漠化越来越严重,当年7月份,林业部门组织华山松雨季营养坨造林之后,在我们的精心管护下,如今已变成为一片新天地,可以说是荒山秃岭绿满坡,生态效益越来越突出。”盐仓镇林业站站长朱大军高兴地说。
这仅是30年来威宁生态建设的一幕。
30年来,威宁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林业生态修复工程,成功走出了“越垦越穷”的生态恶化怪圈,生态环境从荒山秃岭蝶变成绿树满坡。
数据最能说明威宁生态建设的成就。30年来,全县森林面积从224万亩增加到40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3.8%增长到41.22%,森林蓄积量从245.63万立方米增加到1468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资源的持续同步增长;累计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营造林69.45万亩,退耕还林营造林73.65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164.5平方公里。
生态效益凸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盐仓镇东南角的大坟梁子,是周边团结、盐仓、邓营、娱满等村寨的重要水源地。一度时期,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十分严重,美好的生态几乎遭到灭顶的破坏,哗哗流淌的数条溪水断流甚至消失。
为了遏制生态恶化,2002年,盐仓镇在大坟梁子实施退耕还林2800亩。如今,通过十多年的精心管护,昔日的一块块洋芋地,摇身变成了一片片树林。远远望去,密密麻麻,碧浪翻滚。穿行其间,空气清新,舒适无比,生态效应凸显。
“因为是退耕还林,盐仓、邓营等村涉及的农民,每年获得了数百元到上千元不等的补助资金,有效改善了生活。”朱大军说。
数据显示,30年来,全县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造林11.1万亩,2.2万户农户获得补助资金2.35亿元;新一轮退耕还林完成造林19.25万亩,获得补助资金2.31亿元,覆盖农户2.75万户,其中贫困农户6500户3.1万人。
通过退耕还林,实施农户不仅有了可靠的钱粮现金补助,而且还能腾出富余劳动力进行多种经营、副业生产和外出务工,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30年来,威宁树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将林业生态建设作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脱贫攻坚的大产业来抓,大力发展核桃、樱桃、石榴、苹果、油茶等特色经果林54万亩,培育壮大涉林经济组织113家,按照“林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着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到2017年全县林业产值达到28亿元,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壮丽篇章。
生态意识提高:从破绿砍绿到种绿护绿
十多年前,在哲觉镇马桑林村,年已古稀的丁金保老人,凭一把铁锹,一把镰刀,坚持种树十多年,种下了千万棵树苗,如今,当年种下的树苗已长成碗口粗般的大树,数十亩荒山变林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马桑林村许多人毁林开荒,原来密不见天的天然林渐渐消失了。荒漠化带来的苦果日益深重,老丁感触深刻,于是他先从房前屋后的荒地种起,每年种一点,不曾想如今种成了成片山林。
在老丁的熏陶下,老丁的大儿子和孙女婿也加入到种树的队伍中来了。“种树是爷爷一生的事业,每年种树时节,我们都来帮爷爷栽树,他幸福我们快乐。”老丁的孙女婿如是说。
在瓦渣河岸的山梁上,老丁一家演绎着三代人接力种树的故事,一时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美谈。
这是30年来,威宁人民群众从破绿砍绿到种绿护绿意识转变的一个典型。
30年来,威宁牢牢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建立生态文明考核奖惩机制,划定林地、森林、公益林、森林覆盖率、湿地、石漠化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7条红线,严格保护林地、森林、湿地面积和生物多样性。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增强,森林火灾受害率、有害生物成灾率大大低于国家控制指标。随着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林业板块经济等惠民工程不断推进,群众对林业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期望值越来越大,生态建设热情空前高涨,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生态经验探索:新五子登科+五种模式
沿着326国道,从威宁到盐仓,一路上,远处的山顶华山松郁郁葱葱,路两旁,青瓦白墙的贵州民居格外显眼。
这是威宁探索林业生态建设新“新五子登科”的一个镜头。
30年的林业生态建设,威宁探索出林业生态建设的典型经验:“新五子登科”和“五种模式”。
“新五子登科”建设立体生态。威宁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探索出“山顶种植松杉柏带帽子、山腰种植经济林木系带子、山下抓结构调整铺毯子、富余劳动力务工挣票子、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盖房子”的 “新五子登科”立体生态建设模式,实现了山、水、林、田、路、房的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筹兼顾。
“五种模式”推进绿化威宁建设。威宁在实践中探索出先建后补、代种代管、承包造林、企业带动、建设移交“五种模式”,大大激发了大户能人、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克服了长期以来造林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的造林难题,补齐了造林资金短缺和林业产业发展缓慢两块短板。
2017年来,威宁还将县新华林场、木材公司、黑石林场合并为沙子坡林场进行国有林场改革,促进了森林资源增长,激发了国有林场活力,提高了林场职工收入,增强了林场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