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8-27

种起优质葡萄 鼓起群众腰包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8-08-27 阅读:229


 种起优质葡萄 鼓起群众腰包
——迤那镇中海村调整产业结构助农增收小记
记者 马召凤

  八月的中海村,到处瓜果飘香、硕果累累,在该村的夏黑葡萄种植基地上,只见一串串颗粒饱满、色泽鲜艳的葡萄整齐地挂在枝条间,一阵微风吹过,夏黑葡萄特有的果香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放眼望去,连片规范化种植的夏黑葡萄挂满了枝头,长势十分喜人。正在管理葡萄的基地负责人黄静告诉记者,夏黑葡萄产量好、经济价值高、见效快,村里通过考察学习,充分借鉴“塘约经验”发展葡萄种植,通过“村集体+基地+贫困户”发展的模式,让群众入股,与群众分红,确保群众得实惠。
  近年来,迤那镇中海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优势,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以葡萄种植和村社一体合作社为依托,发展种植了220亩各类名优葡萄,鼓起了群众的腰包,带领贫困户拔穷根、摘穷冒,走上了一条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我家去年脱贫以后就入股合作社种植葡萄,自己也在葡萄园里做工。在里面打工,80块钱一天,到年底两亩地的流转费加上工钱和分红,一年下来能有20000多元的收入。现在葡萄还是挂果期,到盛果期可能还要分的更多一些了。”迤那镇中海村脱贫户马米林说。
  谈起拿三份工资,马米林满心喜悦,他表示既然有这么好的政策、如此好的平台,自己当然也要努力一把,在拿工资的同时,把技术学好,不仅能增加合作社收入,自己也能在合作社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多分红。
  “在合作社打工还是划算的,一年中能拿(土地)流转费,又能拿工资,年底还可以分红。对我们老百姓的经济效益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在采访中,作为基地管理人员的刘银选老人告诉记者,自己种了几十年的土地,收入低,生活苦,年复一年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如今,家门口种起了葡萄,自己果断放下了锄头把,参与基地管理,吃起了技术饭。
  有产业的支撑,有发展的项目,老百姓脱贫摘帽奔小康不是难事。如今,迤那镇中海村的产业发展初见雏形,特别是优质葡萄的发展,直接实惠了当地百姓,还为全村的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吃下了定心丸,增添了新的强劲动力。
  迤那镇中海村副主任、众城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静表示,自从村社一体成立以来,老百姓逐渐转变了思想观念,积极性也提高了,今年,中海村的老百姓自由组织成立了17家合作社,有种植的,有养殖的,全村的老百姓都已经纳入合作社,走上了抱团发展之路。
  中海村的葡萄基地,涉及农户86户,其中48户贫困户参与分红,中海村还采用了两种分红模式,第一种分红模式就是保底分红,保底分红每年按照不低于入股资金的5%返还给贫困户。第二种分红模式就是产生效益以后,按照贫困户入股的资金占总投资的这个比例来分红,合作社占65%,村集体占5%,贫困户占35%。
  “到明年我们葡萄将有50万斤的产量,按照每斤三元的价格,就能够卖到150万元,除掉30万元的投资,就剩下120万元,按照贫困户的入股资金在总投资所占的比例,到明年年底,每户贫困户能够分到8000元左右。”黄静算起了村里的经济账。
  “村集体+基地+贫困户”发展的模式,让群众着实得到了看得见、 摸得着的大实惠,2017年脱贫的贫困户马米林乐滋滋地说,都是好政策让自己有了脱贫致富的好机会,现在不仅脱贫了,还入股合作社,在基地里打工,拿土地流转费、按时领工资及年底还分红,实现了三重收入。
  “接下来,中海村还将充分借鉴‘塘约经验’,切实通过‘三变模式’,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发展,切实拓宽销售渠道、丰富销售方式,做大做强中海村的葡萄产业,真正把葡萄发展成为全村老百姓的致富果、摇钱树。”说起村里的发展规划,黄静滔滔不绝能够说上很多。他表示,下一步会根据村的实际,带着村民把其它产业抓好,以葡萄产业为主导,让中海村的老百姓能够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