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思变谋出路
作者:唐爱梅 李洪祥 时间:2018-08-29 阅读:360
穷则思变谋出路
——岔河镇大洪村苗圃基地助农增收小记
记者 唐爱梅 通讯员 李洪祥
走进岔河镇大洪村苗圃基地,宁选俊正背着手慢步田间,查看树苗长势。他是大洪村的村支书,同时也是苗圃基地的负责人。
整个基地共计700亩,育苗品种主要有板栗300万株、黄梨70万株、黄桃10万株、艳红桃30万株、软籽石榴60万株、油茶100万株;还有侧柏、滇柏、女贞、银杏、红豆、石楠、冬青等绿化树苗20万株,种类繁多,一片生机盎然。
据宁选俊介绍,苗圃基地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由村支部引导合作社对农户土地进行流转,合作社优先聘用被流转土地农户到基地务工。同时,鼓励农户利用闲余土地种植基地苗木,“以短养长”,保障农户持续稳定增加收入。
目前,苗圃基地已成为威宁果树苗木、绿化苗木的主要供应地之一。
随着苗圃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可为当地农户提供40个稳定的就业岗位。每亩700至800元的土地流转费、平均每天130元以上的务工费以及年末分红,三项收益成为当地农户主要的收入来源,并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
当地农户不用再离乡漂泊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实现了稳定就业。而这一切变化,皆得益于宁选俊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穷则思变”。
宁选俊年过花甲,但他仍然会时常想起年少时饱尝贫穷滋味的日子。“20多岁的小伙,要吃的没吃的,要穿的没穿的,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对于“贫穷”,宁选俊刻骨铭心,有说不完的话。
“穷则思变”,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宁选俊年轻的时候在外摸爬滚打,腰包没有先鼓起来,倒是“胆子”越来越大了。
2009年,他注册成立威宁大寨种养殖合作社,养过猪、养过牛、养过羊、养过鸡,“但是每次都往‘死’里贴钱。”宁选俊无奈说道。
成功的路上必然是布满荆棘的,但做出选择的人只能继续向前。从宁选俊决定做点什么来与“贫穷”作斗争开始,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在“失败”这条路上逡巡,但他毫不退缩,越挫越勇。
2011年,他开始兴建苗圃基地,尝试育苗。
宁选俊回忆道:“有一年我们培育核桃树苗,请外地的人过来嫁接,80万株核桃树苗最后只成活了6万株。”
这次的失败又让宁选俊“涨”了经验值。他仍然花高价从各地请果树嫁接的专家来嫁接树苗,同时,也开始有意识地组织村民学习嫁接技术,培养本地人才。通过召开技术培训,让村民们跟着专家在田间地头学艺。久而久之,整个大洪村懂果木嫁接技术的村民不少于20人。
“在果木嫁接中,核桃树的技术要求是最高的,一旦学会了核桃树的嫁接技术,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其它果木嫁接也就不在话下了。”宁选俊介绍。
苗圃基地内还配备建设了一个果品采摘园,整个采摘园共计400亩,以种植红心苹果、脆红李、黄桃为主。果树今年刚种下,预计2至3年后挂果。
建设采摘园之后,大洪村计划修建3条产业路,总长共计3公里。建成后不仅方便采摘园的管理,还有助于日后发展农村旅游业。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在这样的变革思想的引领下,大洪村的发展蓝图也越描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