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蔬菜带来发展生机
作者:马召凤 雷迪 时间:2018-08-30 阅读:225
出口蔬菜带来发展生机
——观风海镇塘房社区调整产业结构助农致富记
记者 马召凤 通讯员 雷迪
和在场的其他24位工人一样,赵绍英站在不高的摆台边上,双手熟练的挑拣新鲜的泥蒿,等到手里的泥蒿有手臂那么粗一捆时,只见赵绍英用牙齿叼着线,很快就把散开的泥蒿扎成规整的一捆放到了篮子里。一天的时间里,赵绍英重复的都是这样一件事情。
说起来,赵绍英到基地打工的时间并不长,泥蒿基地走进观风海塘房社区不过几个月的事情,然而,对于像赵绍英一样在家闲着不能外出打工的妇女来说,泥蒿基地提供给了他们一个稳定的收入保障。
“一天80块钱,一个月2400,加班是10块钱一个小时,从开始采收泥蒿以来,天天加班,加下班来一个月有3000多块。”赵绍英介绍,自从种植泥蒿的公司进入塘坊社区以后,她不但可以照顾家里,每天都能在这里务工,而且收入也不低。
对于同样在泥蒿基地打工的贫困户周江会来说,泥蒿基地让她“心里稳定了下来”。在塘房社区,每年都有很多人外出打工,而对于不能外出的那一部分来说,闲在家里实在是一件难熬的事情,因为更多时候,闲下来意味着没了收入。一边是孩子和老人的生活需要人照顾,另一边是家庭开支的入不敷出。而在今年,周江会总算安稳了下来,心里不再两边忧心。“一个月有3000多块钱,就算不加班也有2400,加班的时候基地提供晚饭,上班的时候我来这里挣钱,下班了我招呼老人吃饭,招呼孩子读书,忙归忙,人忙起来了心里反倒闲下来了。”在泥蒿基地里打工的工作不仅轻松,还能快速增加收入。
泥蒿是今年威宁元雄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在观风海镇种植的一种蔬菜,是一种多年生保健蔬菜,清香鲜美,脆嫩可口,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具有利膈、开胃、行水、解毒等功效,可治胃气虚弱、纳呆、浮肿等病症,民间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不仅深受广大市民欢迎,也远销各大城市。观风海镇的泥蒿主要销售往东南亚,大多采用的订单式的销售方式,售价在每斤8—16元不等。泥蒿一年收4—5季,每亩地年产量10000斤左右,亩产经济毛收入在8万左右。
由于泥蒿在东南亚市场非常畅销,泥蒿基地用工很大。在塘房社区、七里半社区和仓房社区,泥蒿基地提供了三个社区部分农户的就业,深受老百姓的青睐。
“目前在我们泥蒿基地,总的泥蒿种植面积有130亩左右,每天的用工量达到50余人。加上基地还有其他的蔬菜种植,共计700亩的基地,带动了当地大量的用工就业。” 威宁元雄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管毓雄说道。
“自泥蒿种植以来,发展前景目前看下来挺好,带动经济效益也不错,用工量也大。目前我们村有精准贫困户163户,该公司能进驻我们村,确实带来了社区经济的发展。”塘坊社区主任赵万对于新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这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更带动了村里产业结构的调整,看着泥蒿基地发展壮大, 百姓们在亲身接触中,开始在发展观念上发生了改变。
“泥蒿在贵州省属于一个新品种,增加了精准贫困户用工量和群众收入,相对来说老百姓还是满意的。丰收的季节,也是暑假的时间,我们还大量招入了很多6年级到中学的学生,来体验农户的生活,农业的生活。”威宁元雄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施啟情表示。
除了不能外出的妇女外,在塘房社区的泥蒿基地不同于别处的是,这里有许多年轻的面孔。这是泥蒿基地的感恩教育基地,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假期和父母一起体验生活的去处。“以前虽然也在家里帮忙,但是像这样一天到晚和妈妈一起打工的经历并没有,一起干了几天才明白父母打工挣钱的不容易。”今年初三的管毓卫是和母亲一起到基地来打工的,这样的工作经历让她一来能和母亲一起干活培养感情,也能在这个过程当中体验到生活的不易。
“一个基地连接了整个社区,一来带动就业,二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还能教育年轻的娃儿。”赵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