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麻窝山
作者:觉俄卡如 时间:2018-09-03 阅读:256
那个周末,在师妹潘梅的热情邀约下,我们一帮趣味相投的文友,不顾旅途的颠簸遥远,一路风尘仆仆,从威宁赶去迤那,登麻窝山。
我们不顾天空雨云密布, 向山顶攀爬。
俗话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我既不是智者,也不是仁者,但这些年里,我总是喜欢与这帮文友们,登山临水,去寻找写作的灵感,激发创作的欲望。
这些年来,我们几乎走遍了威宁的山山水水,汩汩流淌的三道河,放荡不羁的牛栏江,悠远宁静的乌江源,高耸雄奇的百草坪,波涛汹涌的可渡河……都留下了我们探访的足迹,登麻窝山却是第一次。
尽管,只有2755.9米的海拨,500米的相对高度;尽管,我们选择攀爬的方向,地势不算陡峭,但攀爬麻窝山,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眼前,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通向山顶。或许脚落下去的地方,就是路。杂草丛生也好,荆棘遍野也罢。况且,草和荆棘长出来的地方,可以肯定没有陷阱。没有陷阱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放心地把双脚踩下去。不像在人世行走,时刻都要战战兢兢,随时都要小心翼翼,有时候看似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奔涌,危机四伏。
一路野草、野花、野果、野树相伴,红的,橙的,黄的,绿的,青的,蓝的,紫的,五颜六色,深浅不一,野得目中无人;知名的,不知名的,大的,小的,高的,矮的,漫山遍野都是。陡峭的地方,我们抓住灌木或杂草攀越;危险的时候,我们扶着石头,小心翼翼地迈步。累了,就随地在草丛躺一躺,仰天长舒一口气,感觉轻松了些许;渴了,就随手采摘一个野果放进嘴里,顿觉回味无穷。
在麻窝山攀爬,一朵朵热情绽放的野花,不但吸引着我贪婪的目光,还芳香扑鼻,令我不由自主地往前嗅嗅,仿佛美丽可爱的山里妹子,总令我一步三回头。一尘不染的每一种野果,除了喝过雨露,亲吻过山风,沐浴过阳光之外,肯定没有喝过农药,也没有吃过肥料。红果、泡儿,这些土得掉渣、与世无争的野果,曾喂养过我饥饿的童年。这些年,无论在哪里,每次只要遇见它们,我都要虔诚地看它一眼。即便不饿,我也要采摘几颗放进嘴里,尽管再也嚼不出童年的味道。我想,假如把这些野的花果草木搬弄到城里,想必身价会倍增。但这些是麻窝山的,是大自然的,我们来看一看,尝一尝就不错了。况且麻窝山也需要花草的打扮,树木的点缀。
这个世界上,我很佩服那些盆景爱好者,哪里有一棵奇异漂亮的花草,哪里有一棵造型独特的树木,总是千方百计弄到家里据为己有。攀爬麻窝山,尽管很累,我都没有想去陡峭的仙蜂洞,去取一点蜂蜜吃的想法。
据说南侧半山腰峭壁上的仙蜂洞,每年勤劳的仙蜂,采百花酿了许多蜜,人们可以到那里去取吃。只要你能吃,吃多少都行,只是不准带走,因为吃够了还要带走会让人变得贪得无厌。要是谁敢违反天规,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就要遭雷殛。
上世纪“破四旧”时,有人偏不信邪,要去把仙蜂洞炸开,打算把蜂蜜全部取出,先在仙蜂洞的下面打好了两个炮眼,再回去拿炸药、雷管、导火线和火柴。第一趟回去带来了炸药,忘记了另外三样。第二趟回去带来了雷管和导火线,又忘记了带火柴。第三趟回去才得以准备齐全,回到仙蜂洞装好了炸药,在点火瞬间天公震怒,电闪雷鸣,当场毙命。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这个传说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气势磅礴的麻窝山,还有另一个神奇传说:曾有仨风水先生寻找真龙宝地,从昆明寻找到了龙脉,顺藤摸瓜一直撵到麻窝山,忽见一位美女坐在山上,就上前寻问道:“大姐,你为何还不嫁人?”那美女答曰:“我的娘家在云南,婆家在四川。”仨风水先生听罢,摇摇头,叹气而归。从此,人们肯定真龙正穴就暗藏在麻窝山上,只不过还没有这么大福分的人来享受,所谓“福地等福人,福人享福地”是也。
任何一处山水,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山就是死山,水就是死水。普通的麻窝山,因为有神奇的文化传说,显得更加神秘,总是无端地勾引着我们攀爬的欲望。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登上峰顶极目远眺,四周空旷一览无余,远处莽莽群山尽收眼底,我顿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攀爬的辛苦与劳累陡然烟消云散。迎面而来的风,轻轻地淹没了我,也淹没了同行的文友们。
大家个个像小孩似的欢喜与兴奋。有的对着空旷的山野,高歌一曲;有的看着广袤的原野,一言不发;有的不时看看天,看看地,看远处的山,近处的小树;有的在草丛野花间静静地看蜂飞蝶舞,幻想成为一只蝴蝶或蜜蜂。
到此一游,拍照留恋是必不可少的。手机拍、相机拍,个人拍、集体拍,造型各异,姿势万千。特别是大家跳起来拍的合影,无疑成为多年之后的美好回忆。
数千年前,杜甫登泰山而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在麻窝山山顶,四周的群山看上去小是小了,也臣服在脚下了,可我也没有做王的感觉。一抬头,高远的天空还在头顶,深邃着,我顿觉我的渺小与卑微。
比起登山,下山总是容易得多。
下山的时候,天空黑云滚滚,雨点开始稀稀疏疏地飘落,接着淋淋漓漓地泼洒,仿佛欢送我们归去。
攀爬麻窝山,有潘梅师妹一家人的热情接待与清欢师妹的周密安排,让我们省去了许多过往的繁琐。
离开麻窝山,从此麻窝山便在记忆里挺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