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9-04

勇攀脱贫高峰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8-09-04 阅读:413


 勇攀脱贫高峰
——记2018年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赵江龙
记者 陈武帅

 
  “勤勤恳恳做事,实实在在做人。”这是龙街镇高峰村驻村干部赵江龙的座右铭,也是他对自己驻村工作的一贯要求。
  自2014年参加工作以来,赵江龙先后在龙街镇合医办、龙街镇安监站、威宁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龙街镇党建办工作,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性质造就了他过硬的业务能力,他总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017年以来,在高峰村驻村期间,赵江龙始终按照“用心用情用力”“人到心到事到”的要求,为高峰村做了很多实事。
 
服务群众,用心用情用力
 
  2017年4月,赵江龙成为高峰村的一名驻村干部。参加驻村工作后,赵江龙为详细掌握高峰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实际需求,搞好干群关系,从驻村的第一天起,他就和村党支部书记深入田间地头,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走遍高峰村10个村民小组,同当地群众面对面交谈,详细了解该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
  走访中,赵江龙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户已经脱贫的农户不满意自己脱贫,把村干部说得一无是处,说村里不按政策办事,做什么都是优亲厚友。
  经过慢慢交心谈心,赵江龙了解到这户农户原来按照政策已经脱贫,村里评议取消了他家的低保待遇,后来孩子上高中,家里两头牛生病贱卖,导致他对村干部有意见,不满情绪严重。在了解情况后,赵江龙马上向村两委说明他家的返贫情况,把他重新按程序纳入贫困户,享受低保待遇。
  “驻村工作需要用心用情用力,才能解决群众所需,才能搞好干群关系。”赵江龙说,干群关系再次得到了恢复。
 
脱贫攻坚,人到心到事到
 
  高峰村地理位置偏远,通组路尚未完善,交通极其不便,全村50%左右的村民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观念意识淡薄,对国家扶贫政策不了解。
  针对这些问题,赵江龙经常进村入户与贫困户算好扶贫政策帐。结对帮扶、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是他经常宣讲的内容;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基础设施“六个小康建设”相关政策也是他挂在口边的政策须知。
  此外,赵江龙还充分运用群众会、讲习所等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宣传省、市、县的重大决策部署,使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在高峰村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自驻村以来,赵江龙共开展培训12场次1400余人,并联系镇农业服务中心、兽医站、扶贫工作站等,把科学的种养殖方法、畜牧知识、扶贫政策传达给村民,让农民掌握技术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种养殖,调整农业种植,为全村产业结构调整起了个好头。
  2017年初,高峰村被评为全镇基层组织后进村,支部党员平均年龄接近60岁,且文化程度低,党支部书记只能由镇下派。赵江龙与驻村工作组一班人,在村党员中考察适合的村支部书记人选,积极做思想工作,引导熟悉村事务。经过努力,2017年底,高峰村支部换届时,成功在本村内部选出一名支部书记,赵江龙还手把手教会支书使用微信,手机拍照、会议记录、组织工作业务知识等技能,高峰村的工作也从之前每月全镇综合考核总是挂末逐渐走在全镇24个村(社区)的前列。
 
调整产业,勇攀脱贫高峰
 
  高峰村地广人稀,然而却是养殖的天然牧场。2017年,恒大扶贫工作小组进驻龙街,赵江龙以此为契机,积极配合恒大工作组在高峰村进行选址,建设一个养牛基地。
  为了改变群众落后的思想意识,改变村民一直以来种玉米和马铃薯的单一种植模式,赵江龙和村两委人员积极进村入户进行思想动员,联合有实体的专业合作社调整种植结构。
  经过不断做思想工作,2017年,高峰村调整玉米种植2000余亩,种植青贮饲料6000余吨,收割后种植半夏、大豆等中药材及矮杆经济作物,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今年,尝到种植甜头的村民继续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烤烟、中药材、青贮饲料等种植,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种植方式正在逐步改变,脱贫致富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赵江龙驻村苦干实干的精神,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肯定,今年还荣获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殊荣。赵江龙说:“脱贫攻坚任重而道远,参与脱贫攻坚,我倍感荣幸和自豪。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驻村工作组和村支两委的带领下,高峰村定会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与全县人民一起携手迈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