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麻窝山记
作者:卯旭峰 时间:2018-09-05 阅读:300
幼时常听说:“麻窝山大,无柴!”当时不解其意,后来才明白,这是用来形容那些大而无当的人或事。麻窝山在何处,不得而知。参加工作后,多次乘车经过麻窝山下,忍不住远远眺望、频频回首,却没有想过要去攀爬。在我的潜意识里,那是一座不长树木的山,萧条寂寥,爬上去没有意思。今年夏天,我们一行人却驱车九十多公里,去爬这座“大而无当”的山。在坎坷不平的途中颠簸时,我不止一次地想,麻窝山上有什么呢?竟然值得我们旅途劳顿,欣然前往。
麻窝山巍然屹立在迤那镇大山村,峭拔雄伟,高耸于莽莽群山之间。山上并非不毛之地,灌木稀疏,野草茂密。在攀爬和下山途中,我的心里却生长出许多芜杂。感觉这些年来,自己走过的许多道路,与攀登麻窝山的过程有某些相似之处。
本来,我们可以在大山村奇石园处停车,步行数百步就可以爬山的。从这个角度看去,以102省道为参照,看到的部分山体算是麻窝山的正面,是山势最陡峭雄奇的一面,荆棘遍布,怪石嶙峋。如果从此处上山,将是惊险刺激与挑战并存。大家最终放弃了从正面攀爬,开车绕行数公里,一路询问村民,沿着盘山公路辗转到麻窝山背后,打算从山的侧面攀登。侧面山势平缓了许多,攀爬难度并不大。远远望去,有山路若隐若现,蜿蜒而上,如同一条蛇扭曲着爬行在辽阔的苍翠里。我们到达山麓的时候,天空阴霾密布,携带着雨滴的云雾在山顶上空游走,山体凝重静谧,神秘深邃。绿草茵茵,地毯一般从山脚下一直铺展到山顶。
很多事情,总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爬麻窝山也不例外。刚开始时,大家还意气风发,有说有笑,哼着小曲,即将占领高地的欣喜与幸福洋溢在脸上。然而,刚爬到山腰,就没有了歌声,也少了欢声笑语。代之而来的,只有喘息,只有吁叹,以及举步维艰的疲惫。
面对陌生事物、陌生的地方,我总是有着莫名的新奇感。在攀爬途中,我一直走在前面,想第一个爬上山巅,看看这座“无柴”的麻窝山上,究竟有什么稀奇。小路在山腰的草丛中消失了,夏日充沛的雨水,让草木焕发出最旺盛的生命力。一颗颗黄毛草莓,白白胖胖,星星一般隐现在草丛中,摘一颗放进嘴里,淡淡清香弥漫开来,一丝丝甜味窜到舌尖,顿觉身心舒爽,野趣盎然。踩着绵软的草甸,攀着苍翠的野毛竹一路向上,终于汗流浃背地站在了山巅。空濛的山顶上,目光触及的,是疯长的野草和遍地乱石。一丛丛低矮苍老的橿子树蹲伏在凉风中兀自葱茏。一团团云雾从头顶飘过,一阵阵凉风跑过来,又向远方跑过去。群峰匍匐在麻窝山四周,村庄散落在群山的褶皱里,看不分明,听不到鸡鸣犬吠,听不到人声喧哗。
传说中的仙蜂洞在哪里?以之命名的山顶麻窝在哪里?麻窝山用荒芜寂寥与沉默,回答了我的询问。
那些山风一般的传说,都没有了踪迹。飞舞的蜜蜂是见不到了,甘甜的蜂蜜是尝不到了。因之命名一座山的那个麻窝,也看不见了。站在山巅,临风远眺,或俯视苍茫大地,或仰观辽阔天宇,心怀顿开,似乎一切都已不重要。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人太渺小了,胸中所有的欲望与郁结瞬间荡然无存。返归自然,人尚且不如一块石头,不如一株野毛竹。麻窝山之巅,究竟有多少人来过?一批又一批人来了,又走了。野毛竹苍翠依旧,石头依然在山巅栉风沐雨,迎来朝阳,送走夕晖。我们走了,什么时候还能回来?也许,一辈子也就来攀爬这一次。多年之后,麻窝山上毛竹还在,石头还在,野草依旧一岁一枯荣,可我们会在哪里?
如同以往的出游,我们不远百里来爬这座草木稀疏、野性十足的大山,也是缘于一份深厚的情谊牵挂,缘于对文学的执着坚守。这些年来,我们这群因文学结缘的人,工作之余,跋山涉水,走遍了威宁的佳山秀水,文字在美景的浸润下慢慢成熟鲜活起来,而更宝贵的是数年如一日不离间的笃厚情谊。以麻窝山为借口,我们来看离别多日,居于乡间的一个诗人兄弟。山上有什么,并不重要,山风吹走的是岁月,却带不走历久弥新的那份情结。一份没有功利,没有私心杂念,在干净的文字与浓郁诗情中缔结的兄弟情谊,牵引着我们,召唤着我们。在山顶草甸上,我们欢呼,我们高声歌唱。已过而立之年的一群人,萌发出少年时代的情思,欢蹦乱跳,争相拍照,都想把青春的美好定格在照片上,把永恒的记忆留存在生命里。
走下麻窝山,我们将混入生活的河流兀自奔忙。只能从文字里,洞悉各自的生活轨迹与思想状态,通过文字分享心中的苦与甜,喜与悲。在下山途中,我渐渐感觉兴味索然,激情也随着海拔的降低而慢慢沉落。没有从麻窝山的正面攀爬上山,我们错过了奇景。这是我心里一个很大的遗憾。反观来路,回首往昔,思绪像脚下的杂草,蔓延开来,纠缠起来。
为了节省体力、保障安全,我们没有从险峻陡峭处爬山,另觅蹊径,从坡度平缓处上山,从而错过了途中许多精彩与刺激。也许,那个传说中神秘莫测的仙蜂洞,就躲藏在险峰上的荆棘丛中,无限风光就隐藏在陡峭的山崖上。一路走来,我遗憾的何尝只是这一次爬山!
我的写作之路,就如同爬麻窝山的过程。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不时在工作间隙里抽空阅读与写作,却收效甚微。读了很多书,都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不求甚解。断断续续写了十余年文章,却没有真正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没有立足时代大背景,置身生活的洪流之中去深入挖掘,只流于浅层叙事,苍白抒情,从而导致作品的浅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甚至没有体验过真正的文学创作,却囿于一个狭小的范围与个人浅见拙识里自命不凡。我一个人在山中乱转,迷途于一隅美景,自以为已经获得了爬山的乐趣,体验了山中真趣。其实,一座山的美景与韵味,不是从某一个角度,也不是在山麓或山腰就能够体会得到的。爬山的意趣,需要历经艰辛跋涉,不迷恋途中美景、不断向高处攀爬,才能慢慢领悟。真正的美景在山巅。只有登上山巅,才能放眼远方,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只有在山巅,才能敞开胸怀,看到自身的渺小与不足,放下尘世的执念。
沿原路返回到山麓的时候,山顶上孕雨游走的那些云朵,已经等得不耐烦了,把憋了很久的雨点抛洒下来。先是星星点点地飘落,继而雨点急骤,似乎想尽快赶走我们这群莫名其妙的漫游人,或是想冲洗去我们身上的疲劳。冰凉的雨,箭镞般射向地面,抽打着我们身上的雨衣,不一会儿就稀释了我心中升腾的妄念。在雨中,一些自慰的理由滋生出来:只要用心爬过山,风光不求绝美;只要用心交往过,情谊不在长短;只要用心读过写过,笔底流淌的是真性情,即便浅薄,也是美好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