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9-06

一场相距千里的生命接力

作者:陈美群 李欢 叶启伟 时间:2018-09-06 阅读:403


   一位志愿者一次性捐献干细胞拯救了两名病危儿童。贵州省威宁自治县90后的一位姑娘的善举使千里之外的一对小姐弟再次邂逅了生命的美丽,诠释了爱无疆的真正含义。她的爱心汇成了一股正能量,正悄悄在乌蒙大地上传递……
一场相距千里的生命接力
——威宁女教师小袁捐献造血干细胞救助广东病危小姐弟的故事
记者 陈美群 李欢 叶启伟


  “谢谢你救了我和弟弟,谢谢你救了我们一家人,虽然没见过姐姐……但我知道姐姐一定很漂亮很善良,是姐姐让我和弟弟恢复健康……” 
  8月31日,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威宁自治县黑石头镇第三中学的小袁老师正在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时,恰好收到来自远在千里之外的救助对象——广东一对地中海重度贫血病危小姐弟的感谢信。
  拿着小小的信件,小袁老师既欣慰又激动,看着一滴滴鲜红的血液从针管里流出来,她似乎感觉到这对病危小姐弟重新点燃了生命的希望,同时感到高兴的是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儿!
         
 大学的愿望 终于实现了 
 
  当记者采访到小袁老师时,已是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的第四天——9月4日的上午,小袁老师在威宁草海大剧院参加新入职教师培训。
  这是一位90后的姑娘,她美丽而善良,青春而阳光,友爱而果敢。
  当记者问到她捐献造血干细胞后感觉身体状况怎么样时,她高兴地说:“我现在身体状况挺好的。”她微笑的嘴角露出两个甜甜的小酒窝。
  谈起上大学时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事情,小袁老师记忆犹新,她说当时和闺蜜一起报名加入的。
  “我在读大学时,学校举办了一场关于无偿献血的宣传活动,我献血后,便填写了一份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国骨髓库)的志愿表,留下了手机号码。”小袁老师说。
  大学毕业后小袁老师去纳雍县羊场乡当西部计划志愿者,今年刚刚成为黑石头镇第三中学的一名特岗老师,在这期间,她一直没有更换过自己的电话号码,因为担心省红十字会联系不上她。
  2017年,小袁老师接到了中华骨髓库贵州分库工作人员的电话,当对方告知她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时,她高兴得说不出话来,一口答应了捐献。可惜,所有的程序都已完成时,却因意外因素未能完成这次捐献,小袁老师当时倍感失落。
  今年7月初,当小袁老师再次接到红十字会电话时,她非常欣慰,电脑里显示她与广东的两名重度地中海贫血患儿配型相合,而这一次,两名患者还是两名孩子,小袁老师一口答应了捐献。
  “我当时很激动,这是我上大学来一直的愿望,希望有一天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小袁老师说。
    
  难得的缘分  千里之外的等待  
 
  “我觉得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我的干细胞居然可以救两个孩子,真是难得的缘分。”小袁老师说。
  由于小袁老师之前已经做过高配和体检,所以很快医院便安排她进入采集程序,但此时正好与她到学校报到成为一名新教师的时间相冲突。
  小袁老师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美术专业,当一名美术老师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今年,她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刚要入职的特岗老师。
  可远在千里之外的小姐弟,他们躺在重症监护室里的病床上正等待救命。该怎么办呢?
  “答应了的事情就得做。”小袁老师毅然选择先捐献再去学校报到。
  得知女儿要去捐献造血干细胞,父母担心捐献会影响她的身体健康,最初不同意,小袁老师还特意让学医的妹妹去做父母的思想工作,打消父母的顾虑。
  8月27日,按照中华骨髓库的安排,小袁老师被送往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入院连续4天注射动员剂后,8月31日,医生开始对她的造血干细胞进行采集。
  “血液科医生对我说,地中海贫血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而重型地中海贫血是其中程度最为严重的一种,不过通过移植干细胞有望彻底改变地中海贫血的症状,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也就是说我的干细胞移植大有希望可以彻底治愈这两名孩子的重度地中海贫血,我听了医生的话很欣慰。”小袁老师说。
  当一滴一滴鲜红的血液在血液分离机中从针管里汇聚成一股爱的暖流分流出来时,远在广东等待捐赠的这对病危小姐弟便有了重生的希望。
 
  跨山过海 点亮生命的希望  
 
  从早上8点30分开始采集,在长达四个多小时的捐献过程中,小袁老师体内的21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抽离,其中3毫升将用于化验,212毫升干细胞将承载着爱与关怀跨山过海。虽然过程比较煎熬,但小袁老师感觉自己很开心,因为她觉得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能为他人点亮“生命的希望”,这一切非常值得。
  也就在造血干细胞进行采集的当天,从广东赶来贵阳准备交接干细胞的工作人员带来了受捐献的小姐弟写来的感谢信,信是由8岁的小姐姐写的,她弟弟只有6岁。
  “我当时拿到信时,才知道这两名孩子来自同一个家庭,是一对远在广东的重度地中海贫血小姐弟,我觉得这缘分真的太神奇了,我的血液居然恰好能救一对姐弟。”小袁老师说。
  当小袁老师再次把这封信小心翼翼地从背包里掏出来打开时,记者看到她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我能够帮助到他人,我觉得我的人生是有意义的,能做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很开心。”小袁老师说完,一脸欣慰的笑容。
  “将来如果还有病人能够与我进行匹配成功,我依然愿意捐献我的造血干细胞。”小袁老师坚定地说,说完便抱着笔记本急匆匆向培训大厅走去。
  小袁老师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的第4天,她精神状态很好,一脸微笑,她正在培训充电,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做一名好老师。
  看着小袁老师远去的背影,记者不由得对她的“爱”,对她为了“爱”而表现出来的坚毅和果敢而感到钦佩。作为一名教师,她一定是称职的,她正在用她的“爱”去感染她的学生,感染更多的人。
  “袁老师是全国第754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威宁近年来第三例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她不仅挽救了身患白血病的两姐弟的生命,更是拯救了一个家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爱无疆的真正含义。”威宁红十字会会长蔡红赞誉道。
  蔡红希望更多的市民能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队伍中来,为更多的血液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为需要的家庭撑起一片蓝天。
  一位志愿者一次性捐献干细胞拯救两名患者的捐献案例,这在贵州省尚属首例。
  据了解,全省开展干细胞捐献以来,累积完成178例,无一例出现过捐献带来的副作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公认的较为安全的干细胞获取和移植的方法,而公众普遍观念中认为捐赠干细胞移植就是抽骨髓,这只是针对骨髓移植的方式。无论是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或是骨髓移植,捐献者提取了部分干细胞之后,根据机体代谢功能,在一周内,体内干细胞会代谢到正常的水平,不会影响到捐献者健康。 

采访手记:如今,两个孩子邂逅了生命的美丽,大家也在为小袁老师点赞。在采访中,这位美丽善良的90后姑娘脸上总是挂满阳光的笑容,在她看来,自己的善举只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值得高调的,只要有患者需要都会积极的捐献。记者一再征求她的意见,希望发稿能用她的全名,但她再三婉言谢绝。
  小袁老师虽不愿留下自己的真实全名,但她的爱心却汇成了一股正能量,悄悄在乌蒙大地上传递,一定会影响更多有爱心的人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队伍中来,加入到爱心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