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9-19

包子铺里的幸福生活

作者:周星 所美丽 时间:2018-09-19 阅读:235


 包子铺里的幸福生活
——走进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户刘高敏一家
记者 周星 通讯员 所美丽


刘高敏捡装外送的包子馒头

  9月3日中午,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内,阵阵微风吹来,清爽宜人。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农贸市场里,熟食凉菜、杂货餐饮、水果蔬菜等摊位前,挤满了前来消费的食客,热闹非凡。
  刘高敏的包子铺就位于农贸市场内左侧往里走10米处,在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摊位里,刘高敏每天要卖出上千个包子馒头,如今,刘高敏的包子铺已凭着独特的口味在附近小有名气。
  刘高敏一家是2017年2月份从石门乡连丰村搬进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公公婆婆、两个孩子,公公失明10多年,婆婆患有肺气肿,两位老人身体很不好,常年需要住院,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刘高敏夫妇身上。
  在未搬迁之前,为了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刘高敏与亲戚一道在上海打工补贴家用,家里的一切琐事都交由丈夫赵顺国打理,不仅要照顾老人孩子,还要喂养牲口,种好土地,日子过得十分艰辛。
  “吃水行路难,上学就医难,发家致富更是难上加难。”这是曾经石门乡连丰村的真实写照。尽管政府每年都投入大笔资金帮助脱贫,可是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大山里的贫困面貌并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近年来,威宁坚持“群众自愿、政府主导”原则,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域的扶贫对象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引导贫困农户向城镇搬迁、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刘高敏一家人就是搬迁中的一员。
  2015年12月的某天,刘高敏接到丈夫赵顺国打来的电话,赵顺国告诉刘高敏,当地政府动员村里的老百姓进行易地扶贫搬迁的事情,远在上海打工的刘高敏听后非常高兴,她告诉赵顺国,家里一年忙到头解决温饱都是个问题,还谈什么发展,政府有那么好的政策,一定要搬,比邻县城总比在山沟里好,她动员丈夫说服公公婆婆同意搬迁。
  2016年10月,刘高敏决定不继续留在上海打工了,要回家和丈夫赵顺国一起筹备“搬新家”。
  2017年2月22日,刚刚过完农历春节没几天,刘高敏夫妻俩带领一家老小高高兴兴地搬进了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一家人住进了10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客厅、卧室、厨房样样俱全,儿子和女儿的上学问题也由当地政府解决了。现在,一家人一出门就是平整宽阔的马路,样式新颖的路灯,看病、上学方便多了……
  搬进新家不到一月,刘高敏就坐公交车去城里堂姐夫家玩耍,看到堂姐夫一家包子馒头生意做得风风火火,刘高敏决定学做包子,一周后“学成归来”,她和丈夫商量决定在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农贸市场里面开一家包子铺。
  说干就干,刘高敏和丈夫在安置小区农贸市场内一间10来平方米的小屋里开起了包子店。
  渐渐地,刘高敏的包子铺生意越来越好,周围的住户都认准她做的包子买,工业园区内的工厂也纷纷来预定。今年以来,刘高敏夫妇俩忙得转起来,夫妻俩凌晨4点就要到铺子忙活,晚上7点才能回到家。刘高敏还给丈夫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专门负责购置面粉和运送包子。每天清晨8点,丈夫赵顺国就驾驶着三轮车到戴利服装厂、风力发电厂、骑龙幼儿园及周围的小大工厂运送包子馒头,三轮车上的赵顺国,脸上洋溢着满满的笑容和自信。
  如今,刘高敏的包子铺每天要买上千个包子馒头,日均纯收入不下300元,每天到她家包子铺买包子和订购包子的人络绎不绝。 刘高敏夫妇俩每天卖完包子馒头收工回家,还可以照顾老人,陪伴孩子,一家老小其乐融融。
  “出门就是公路,走哪儿都方便,下雨天再也不用担心裤腿沾泥巴,两个孩子都不喜欢回老家了。现在我婆婆闲着没事的时候就会牵着我公公去广场散散步,这样的日子,放在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刘高敏高兴地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点像刘高敏一家因易地扶贫搬迁离开大山,过上好日子的人家还有很多,他们或自当“老板”、或进厂打工、或帮人做事,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真是好啊,既让我们住上了新房子,又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刘高敏兴奋地说。

采访手记:“住小洋楼、喝自来水、走水泥路”,这是曾经居住在大山深处的不少群众想都不敢想的梦,如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却让大山深处的困难群众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重重大山再也阻挡不住他们发家致富的梦想,蜿蜒山路再也阻挡不了他们走出大山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