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闯关”
作者:陈武帅 许定华 时间:2018-09-20 阅读:368
石门“闯关”
——来自石门乡的脱贫攻坚答卷
本报记者 陈武帅 许定华

石门乡新貌。(沈光勇 摄)

石门乡新貌。(沈光勇 摄)
脱贫攻坚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在脱贫攻坚中,作为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石门乡,2万余名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尽锐出战,全面出击,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以“闯关答题”志在必得的信念答好同步小康这张历史答卷。
“闯关”必答题一:产业发展破解脱贫瓶颈
9月17日,秋意渐浓,静卧在群山之中的石门乡女姑村美如画卷。一条条通村油路延伸到家家户户,一幢幢靓丽民居星罗棋布,一个个蔬菜大棚银光闪闪,一盏盏路灯扮靓家园。
清晨7点,女姑村村民兰明英起个大早,忙完家务活后就按时到女姑村产业园大棚基地采收西红柿、辣椒等蔬菜。
前些年,兰明英一家因孩子上学返贫,成为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成了村里发展扶持的重点帮扶对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兰明英一家修建了两层小洋房,喂养了两头西门达尔牛,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两个孩子今年毕业了,读书费用都是国家免费的,希望能找个好工作。新房子建起来了,政府还帮忙修建了卫生厨房。我在大棚基地务工,每天可挣80元工资,家里还喂养了两头牛,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兰明英乐滋滋地说。
60岁的刘田秀说起女姑村曾经的日子,不停地摇头苦笑:“曾经的女姑村,缺水缺电更缺钱。晴天灰蓬蓬,雨天泥汤汤,灰头土脑过日子。”
由于缺水,有的村民甚至十天半月不洗头;由于缺钱,有的村民逢年过节才吃肉。“现在日子好过了,家家盖起新房子,路上满是跑车子,种地还可数票子,变化太大了,庆幸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刘田秀高兴地说。
正是得益于女姑村发展农业产业园区才带动村庄的蜕变,才加快了兰明英和刘田秀一家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2016年10月,石门乡女姑村采取“村委会+合作社+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引进威宁草海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贵州绿业山地服务有限公司,斥资700万元建成产销一体化蔬菜产业园区1100亩,覆盖贫困群众151户650人,按照公司占50%、农户占40%、村集体占10%的模式进行利益分成。
两年过去了,产业发展让女姑村闯出一条致富路,扶贫成效吹糠见米。“基地建在家门口,打工不再往外走。老人不空巢,儿童不留守,婆娘不会跟着别人走。”在当地流传的这句顺口溜,展示了女姑村的幸福变迁。
“目前,石门乡引进云南华曦集团建设百万蛋鸡集体经济产业园项目;引进草海蔬菜专业合作社创建产销一体化蔬菜产业园区1500亩;引进中垦薯业在高海拔山区建成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5100亩;种植10000亩烤烟;3000亩核心区中药材种植成效明显;建成电商微型工厂3个,集中生产石门特色产品并通过网络渠道销售,实现“网货下乡、黔货出山。”自治县委常委、石门乡党委书记马仲华介绍说。
“闯关”必答题二:交通建设打通致富通道
石门乡团结村距离乡政府17公里,前些年没有通村路,团结村群众到石门坎赶集要走两三个小时山路。如今,从乡政府乘车前往团结村,沿着盘山通村水泥路行驶只需要30多分钟。
“如果在几年前,要说30多分钟就到团结村,根本没人会相信。”今年67岁的老党员余启全曾经是团结村的村干部,谈到该村以前的交通情况,他说路程虽然不是很远,但路实在太难走,一个来回差不多要一天的时间。
“偏远、贫穷、落后,一度成为团结村的‘标签’,以前去过的人都不愿意再去第二次。”余启全介绍说。
说起团结村交通的改变,团结村野猫扎村民龙芳感触最深。
当初龙芳从石门乡新合村嫁到团结村野猫扎,家人一致反对,说嫁到野猫住的地方去了。家人的反对主要因为团结村不通路,下雨天摩托车也开不进去。
而如今,团进村不仅修通了宽敞的油路,还建起公园,俨然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龙芳还在团结村开了一家超市兼农村淘宝店,驾驶自家小汽车把山货运出去,把洋货运进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路修通了,团结村准备依靠发展产业,走出窘境,实现蜕变。
今年,团结村在村党支部书记胡均溥的带动下,搞起了500亩大蒜种植,还因地制宜发展养蜂产业。
原来,在走访中,胡钧溥发现很多群众养土蜂,经过深入调研后,确定养蜂产业适合发展,而且可以带动生态建设,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便带上村里的养蜂能人出去考察学习,并把先进的养蜂技术带回了村里,发动全村50多户群众参与养蜂,并协调到专家的技术指导,科学合理地制定了发展方案,为团结村的养蜂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