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铺筑致富路
作者:夏超 时间:2018-09-20 阅读:205
产业铺筑致富路
——麻乍镇戛利社区特色农业种植助农增收
记者 夏超
近年来,麻乍镇嘎利社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让老百姓鼓起了增收致富的钱袋子,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拓宽百姓增收致富渠道的同时,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种蔬菜 促增收
采摘、捆绑、称斤……
时下,在麻乍镇戛利社区蔬菜基地,每天天刚亮,农户锁花润便和社区里的几十位妇女在蔬菜基地里采摘菜苔,她们把农闲时节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场面好不热闹。
戛利社区63岁的刘朝美老人每天在基地采摘菜苔,赚零花钱,挣生活费,平时除了家务事就是在基地里面帮采摘菜苔,一天能采摘200斤至300斤,每个月有2700元左右的收入。
刘朝美老人流转了6亩土地给基地,已收到流转费3600元。如今在基地里务工,每天至少有100元的收入。按照刘朝美老人的话说,老来外出务工不现实,在家门口的基地里打工挣钱,实现了领工资和拿土地转费双重收入,既安心又放心。
据了解,蔬菜产业是戛利社区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该社区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了麻乍镇戛利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区农户按照6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200亩土地给合作社,增加了固定收益。同时,合作社引进特色品种蔬菜种植,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参加务工的贫困户每人每天收入在100元以上。
因病致贫的李乔芬每天都在蔬菜基地干活,每天既能拿到100多元的务工收入,又锻炼了身体,为家庭减轻了不小压力。
“因为生病作了两次手术,目前正在恢复期,医生建议要多运动,我这两天都在蔬菜基地里采摘菜苔,在里面做工,像玩一样,身体比以往好了很多,也能挣到点钱帮补家用。”李乔芬说。
像刘朝美和李乔芬这样利用农闲时在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务工的群众比比皆是,他们在合作社里打工挣钱,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就业。
“蔬菜基地现在出产的菜苔有2个多月的采摘期,产量每亩可达7000斤,毛收入6000多元。”抱起刚采摘的菜苔,蔬菜基地负责人李田坤乐呵呵地说。
李田坤告诉记者,蔬菜基地目前占地面积200亩,每亩按照600元的价格向老百姓流转过来,辐射带动70多户农户发展致富,其中有17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们准备在今年的基础上,引进投资企业,将种植面积扩大,大力调整传统种植结构,发展综合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产业,让群众得到土地流转及劳务等多重收入;同时也对农户加大农业技术的培训服务力度,让群众熟练掌握蔬菜种植技术,加快社区群众的增收脱贫步伐。”李田坤信心满怀地说。
据了解,蔬菜基地的菜苔种植从土地流转到土地整理、蔬菜栽植、管护等,经过3个多月的细心培育和科学管理,到现在终显成效,为戛利社区脱贫注入了活力。
种药材 能致富
该合作社还种植了当归80亩,带动60余户农户发展中药材产业谋脱贫,成为戛利社区群众脱贫增收致富的又一支点。
“我们合作社创办的初衷是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产业发展成果,所以合作社今年流转了 80亩土地种植当归,再带领一部分有发展意识的群众自行种植,合作社提供技术并对药材进行保底收购,让群众既在土地流转中得到收益,还在产业发展中得到收入,一举多得。”谈到当归产业的发展模式,合作社负责人李群忠如是说。
在当归产业基地,一大早,种植户李才先应合作社要求,和同村的马次林组织10余名农户,按80元每天的务工工资,冒着小雨正在基地里务工。
李才先是戛利社区依托合作社勇于种植当归求发展谋脱贫的典型代表。
李才先家里有孩子正在上大学,但全家一直靠种包谷洋芋为生,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孩子读书需要用钱,这让他们一家人生活困难重重。
今年,在合作社和社区“两委”的支持帮助下,李才先以8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了4亩土地给合作社种植当归,自己种植了5亩。种当归这个“新门路”让他在田间地头寻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一亩当归收入5000元,这相当于十亩玉米的收入,哪怕市场不景气,也能保证不亏本,何乐而不为?”李才先说。
见到产业结构调整在群众中引起的反响,看到群众发展产业谋致富的激情、干劲和决心,戛利社区“两委”和合作社决定下一步将绿色产业做大做强,帮助贫困农户和群众增收致富,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