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大山深处脱贫号角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8-09-28 阅读:238
深秋时节,走进兔街镇高原村,远山苍茫,秋色渐浓,靓丽的民居星罗棋布,一幅如画般的田园美景映入眼帘。
高原村,正奏响一曲脱贫发展之歌。
★★和谐高原:“小喇叭”喊出新风貌
高原村地广人稀,走访群众需要爬坡下坎,进村入户道路曲折。这些年,许多关乎群众利益的事情,村党支部书记王显能和村“两委”干部常常骑着一辆摩托车,拿着一个小喇叭跑到每一个组上,把党的惠民政策宣传到位。
今年以来,高原村利用“小喇叭”开展技能集中培训8次,参训1750人,既提高了群众的技能,又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高原村把关心“五保”老人、关注弱势群体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救灾、救助粮、低保金、五保供养金、孤儿生活费、优抚军人补贴、年满60岁农村籍退役军人生活补助的发放做到公开透明;一个“小喇叭”,喊出群众整治集贸市场、背街小巷、乱停乱放、乱搭乱建、占道经营最强音,展示了文明卫生的美好形象。
在基层党建中,高原村“两委”坚持不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处处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衡量、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增强党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按照党章的规定履行党员义务,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执政能力。
目前,高原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1名,该村按时召开“三会一课”、保质保量开展“两学一做”工作是常态。
“高原村无吸毒人员、无非法上访、无重大刑事案件,所在村党员干部没有发生违法违纪事件。”高原村党支部书记王显能自豪地说。
★★产业发展:药材种植有“钱途”
初秋的高原村中药材种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
走进高原村1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紫蓝色的丹参花飘出缕缕清香,与绿意盎然的森林相映成趣。中药材种植,为高原村群众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
一大早,村民们便三五成群地在基地里采摘丹参花。村民老李将自己种植的6亩丹参苗打理得干干净净,眼里满是致富的期望。
“我家的丹参今天正在采摘第三遍花,一亩丹参管好了,可以获得四五千元的收入,全家人的希望都在这6亩土地上了!”老李说。
“今年3月份开始引进种苗进行种植后,我们多次组织种植的群众外出和主动学习丹参种植管理技术,丹参种植必须一次性成功,这关系到我们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败和民心走向问题。”提到发展丹参产业,王显能说。
据了解,高原村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在村里成立“高原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盘州中药材有限公司成功签订发展丹参产业合作协议,建设1000亩丹参育苗基地。丹参花按照每公斤2元的保底收购价,1000亩丹参至少有400万元的收入。
这些年,为了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王显能没少操心。
在王显能的带领下,高原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农作物种植喜获丰收。该村共实施科技兴农玉米覆膜种植6800亩、脱毒马铃薯种植6000亩、竹柳1000亩、三膜马铃薯350亩。同时该村还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项目,种植金铁锁、魔芋、党参、半夏等1000余亩,发展油用牡丹种植1000亩。
★★生态建设:让绿色成高原底色
“冬春黄沙满天,夏秋泥泞裹脚。”这是高原村曾经恶劣的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曾经的高原村,乱砍滥伐现象十分严峻,山林损毁严重,水土流失惨不忍睹。
2002年,在王显能的积极争取下,县林业局为高原村发放了8吨松树种子,先后获得了4000亩荒山造林、350亩零星造林、1700余亩退耕还林等工程。王显能发动老百姓连日播种,4000亩松种不断发芽、生根、茁壮成长。
如今,十六年的时间一晃而过,高原村森林覆盖率达62%,在全镇乃至全县排在前列。
“植树造林永远都在路上,关键是要增强人民群众保护生态、建设家乡意识,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绿化、美化家园上来。”王显能如是说。
目前,高原村以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为重点实施退耕地造林面积保存率达100%,荒山造林面积保存率达100%;以补植补栽为措施,加强了退耕还林的后续管护工作,实施巩退工程和油茶林改造工程,大力发展经济林种植。
生态好了,建设宜居舒适的村庄是高原村一直努力的方向。目前,高原村已修建黔西北民居建设示范点,修建完成具有彝族风格的仙水生态小公园,已完成林间小道硬化工程,同时积极争取土坯房改造工程,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整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