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者,人恒爱之(上接1版)
作者:李云侠 时间:2018-09-30 阅读:345
(上接1版)
这座恩梅教学楼,正是萧老夫妇与学校孩子们双方的缘起。
2007年,萧庆伦和夫人俞毓庆,秉承俞毓庆姑妈俞恩梅教授的遗愿,利用俞恩梅基金,到中国的西部寻找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资助残疾人。
机缘之下他们来到了威宁。
萧庆伦说:“我一到威宁就一见钟情了。”他钟情于这个偏远的地方,这些诚恳、朴素的人。
当时,威宁还是一个躲在深山的小县城,闭塞、贫穷、落后这些词“纠缠”着全县百万人民。
当时,威宁的特殊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
在与县委政府沟通交流后,几乎是立刻,萧庆伦夫妇就确定了要在威宁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随后,萧庆伦教授及夫人捐资100万、深圳帮扶100万、威宁筹措100万合力建起了威宁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2009年4月3日,威宁特校正式举行开学典礼,43名7—16岁的特殊儿童,在25名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开启新的人生。
2007、2008……2018,每一年,萧庆伦和夫人都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几天时间,自费从美国不远万里赶来,看望威宁特校的孩子们。
每次一到,萧老夫妇总是要先和特校的孩子们“腻歪”一阵,陪他们同吃、同玩、同上课,甚至同住。然后再向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了解学校的运转情况,了解学生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据特校校长熊培礼介绍:“萧老夫妇从建校以来,从未间断过对我们的关心。每次学校或者学生遇到什么困难,萧老夫妇都会想办法、出主意,竭力推动学校的发展。”
刚建校那些年,有很多孩子由于家庭困难,付不起每学期800元的生活费,面临辍学,得知这个困难后,萧庆伦夫妇当即表示:“不要让孩子退学,生活费的事情我们来想办法。”随后,他们利用自身资源,发动身边的亲戚朋友募捐,终于让这几十个孩子得以继续学习。
熊培礼说:“这十年间,萧老夫妇又陆续捐助了很多次,截至目前,又向学校捐助了75万元。”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萧老夫妇虽不是父母,却胜似父母。
在这十一年间,萧老夫妇见证并参与着威宁特殊教育,一步一步发展起来,却也深深思虑特殊教育的未来。
虽年过八旬,萧老夫妇依然精神矍铄,思维缜密。
萧老说,要搞好特殊教育,第一就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家长们的认识,鼓励他们主动让残疾儿童去上学,接受教育。其次,要有好的老师、有好的条件,用爱心和耐心去呵护这些特殊的孩子,陪伴他们成长。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学生的职业教育,让他们以后走入社会有一技之长,能够自立起来。
大到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小到学校里每一个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萧老夫妇一直深深牵挂着。
所谓风行草偃,在威宁特校,萧老夫妇既施予爱,也被爱感召。
萧老含着泪,向记者讲起他住在学校时看到的师生故事,说:“特校的这些老师的行为,我真是受感动。我回到美国去做报告,我都掉眼泪。”
这里的老师,不仅要值班陪学生住读,晚上有一年级的学生撒尿在裤子里,老师还要起来带着小孩儿到外面很远的地方去上厕所(建校之初还未修室内厕所),大晚上回来,还要帮孩子们清洗弄脏的衣服。在这里,老师比一些父母对孩子的呵护还要精心,“在国外没有什么老师会做这些,都是护工去做,可这里完全是老师在做。”
爱人者,人恒爱之。萧老夫妇的大爱大善与赤诚之心,深刻地感染了威宁的土地。
在萧老夫妇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威宁特校发展迅速,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办学质量都已经处于全省特殊学校的前列。
正如校长熊培礼说:“萧庆伦教授夫妇的这种挚爱、大爱精神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一直向前,不敢有所懈怠。我们将会更好地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办好适合他们的特殊教育。”
十一年,纵使千山万水相隔,纵使你的白天是我的夜晚,纵使一年只见一次,但萧庆伦夫妇与威宁特殊学校的孩子们,却只要相逢就成为彼此最幸福的时刻。
八旬老人,一次又一次的奔赴是为牵挂,一载又一载的坚持是为厚爱。
而孩子们,则用每一次相见的行动表达,只要腻在爷爷奶奶身边,就是最美好的事情。

萧庆伦与学生们合影

孩子们与萧庆伦打招呼

萧庆伦与学生们手语交流

俞毓庆教授看望孩子们

曾经受俞恩梅教育基金资助的学生,如今已经成为威宁特校的老师。见到萧庆伦教授夫妇,他们高兴、亲密地自拍

与孩子们一起做手工

与孩子用手语相互问候

萧庆伦看望孩子们,与她们亲切握手

孩子们围在萧庆伦身边

萧庆伦同孩子们亲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