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10-09

威宁深化“五个三”工作机制 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作者:张锋 文贵 罗铭 时间:2018-10-09 阅读:182


   本报讯(通讯员 张锋 文贵 罗铭) 今年来,威宁按照“五步工作法”要求,以“大党建”为统领,深化“五个三”工作机制,紧紧依靠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造福群众,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新途径,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三建组织”依靠群众,建强堡垒聚民心
 
  按照“行政村建党总支、自管委建党支部、十户一体建党小组”方式,建立“总支连支部、支部连小组、小组连党员、党员连农户”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行政村建立党总支26个、“自管委”建立党支部110个、“十户一体”建立党小组1677个,有效解决农村党组织“虚化”、队伍“软化”、经济“弱化”、管理“简化”、精神“沙化”“五化”问题,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进三增”联系群众,深入基层连民心
 
  按照“进村组、进农户、进田间,增强感情、增加收入、增进和谐”的“三进三增”工作思路,把推进“三进三增”作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载体,建立领导包村、部门帮村、干部驻村和干部结对帮扶机制,推动工作力量下沉到脱贫攻坚一线。39个乡镇(街道)、84个深度贫困村都有1名县领导包保;为314个贫困村选派1575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采取“54321”结对方式,将全县干部与每年计划脱贫的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要求结对帮扶干部至少每月开展1次走访;要求县级领导干部、县直部门科级干部每年到基层蹲点调研不低于2个月,乡镇干部每月进村入户不低于15天,做到暖民心、帮民富、促民和,实现农民安居乐业、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发展。
 
“三项建设”服务群众,破解难题暖民心
 
  针对村级班子软弱、基础脆弱、经济薄弱等问题,强力推进服务队伍、服务阵地、集体经济三项建设。通过“三回一派”方式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回请”55名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回聘”1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干部、“回引”77名本地大学毕业生、“下派”92名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坚持“以用促建、建管用结合”原则,按照“十个一”标准,完成467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集党务、村务、医务、商务、事务、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服务阵地;推行产业发展型、资源利用型、股份经营型、区域带动型、异地置业型“五型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已全部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目前村集体经济积累3-5万元的村291个,5-10万元的村62个,10-50万元的村222个,50-100万元的村17个,100万元以上的村36个,有效解决基层组织办公阵地差、无能人干事、无钱为民办事的难题。
 
“三管机制”组织群众,铭记宗旨顺民心
 
  全面推行基层组织“星级管理”、村居干部“考评管理”、农村党员“积分管理”机制,农村党组织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对全县628个村级党组织进行台账式管理、星级式考评,五星党组织165个、三星党组织427个、一星党组织36个(列为后进村党组织整顿);村干部根据考评兑现绩效报酬,正职、副职每人每月平均报酬3000元、2500元,村干部干事激情大幅提升;通过党员认岗、支部定岗、积分明岗等方式,让农村党员有岗位履责,16495名农民党员中“先锋党员”50名、“优秀党员”2350名、“合格党员”14095名,有效破解了农村党员无权管事、无岗履责、无需理事等难题,促使农村党员充分发挥了作用。
 
“三级自治”造福群众,同步小康固民心
 
  按照方便群众、便于管理原则,在村委会下设自我管理委员会(简称“自管委”);按照居住相邻、共处互助原则,在“自管委”下设“十户一体”,形成“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三级自治体系,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同步建立“村党总支(党支部)+自管委党支部(党小组)+十户一体党员中心户”党组织体系。“自管委”以服务村民生产、生活、生育、生态为宗旨,承担环境卫生治理、公益事业建设、计生诚信服务、矛盾纠纷化解和农业生产发展等方面自管自治工作。“十户一体”分为社会管理型和经济发展型,社会管理型“十户一体”实行卫生联保、公益联合、诚信联建、治安联防、新风联育,做到民事民办;经济发展型“十户一体”通过整合土地、资金、人力、技能等资源携手发展,实现抱团脱贫。全县39个乡镇(街道)全面完成“三级自治”体系创建,组建自管委5454个、“十户一体”24103个(其中管理型20221个、发展型3882个),做到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解决群众思想观念转变“难”、群众联系服务“难”、组织发动农户“难”、村级班子推动发展“难”“四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