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路上的“引路人”
作者:陈美群 宋志雄 时间:2018-10-09 阅读:1022
脱贫攻坚路上的“引路人”
——记黑石头镇采基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继文
记者 陈美群 通讯员 宋志雄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
眼前的这位驻村第一书记中等个子、穿着朴素,脚上和裤腿上全是泥,皮肤被晒得黝黑黝黑的。
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黑石头镇采基村胡叶林当归种植基地里带着村民除草,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李老师。
村民口中这位小李老师是威宁第九中学的一名化学教师,2017年9月被县委组织部派驻到黑石头镇采基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来驻村的这一年时间里,村里有了很多变化。
挨家挨户摸实情 查找致贫原因
“采基村的致贫原因有:基础设施跟不上、思想落后、缺技术、缺资金、部分家庭不和睦、30岁以上没有成家的人较多。”这是李继文写在驻村民情日记里的内容。
脚上沾满泥,心中装满情。厚厚一本民情日记没剩几页就记完了,而这是他驻村以来的第二本民情日记。
李继文到采基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走访,用了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他走遍了所有农户,也摸清了村里的情况。
他有三宝:“运动鞋+雨伞+面包车”。无论天晴落雨,无论严寒酷暑,他都会带着他的宝贝入村寨入户要么走访了解情况,要么带着农户在基地干活。
“不走访就不了解情况,尤其是贫困户家庭,要深入走访了解后找准致贫原因,才能因户施策,对症下药,走到有些贫困户家,看到他们的生活状况真的很心酸。”李继文说。
“小李老师来我家怕有十多趟了,来了解情况后,动员我要好好养牛。我这个条件确实也困难,但是现在我的思想改变了,国家给我们老百姓的政策这么好,我也得多努力,想法子早点富起来,不能老是拖村里的后腿。”钻天坡组51岁的张友清说道。
说起张友清,李继文很是无奈,刚开始张友清的脱贫积极性很低,但是李继文坚信人心都是肉长的,老百姓都是讲感情和通情达理的,通过以心换心的工作方式,他一步一步地走近了群众心里,也在一步步改变和影响着群众的思想。
据了解,采基村全村辖6个村民组,总户数432户,总人口1707人。截至目前还有31户81人未脱贫,这些未脱贫的农户成了村两委和李继文心里最大的牵挂。
因地制宜搞产业 激活致富活水
时下,走进采基村林下当归种植基地,一眼望去,当归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驻村第一书记李继文正带着农户除草管护。
采基村大力挖掘“林下种植”潜力,采取以短养长,以长补短这一农业发展模式切实带动百姓增收。
李继文介绍说:“现在发展农业种植,技术方面不用担心,县农牧局都会选派技术人员到种植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像种当归,从育苗、移栽到田间管理这些都是全程跟踪指导,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也会派农技员协助管理。”
今年,采基村采取“合作社+村两委+农户+贫困户” 种植林下当归500余亩,预计亩产3000斤,按照订单价格5元1公斤计算,每亩的收益可达7500元,有47户群众从中受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7户70人。
此外,采基村还立足于实际,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其它经济农作物,种植苹果600亩、烤烟300亩、魔芋100亩、金铁锁200亩、半夏50亩,高效经济农业成为百姓脱贫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一心一意为村民 走出干群鱼水情
以心交心,以心换心,干群一家亲。
“小李老师刚来我们村里的时候,白生生的,斯斯文文一看就知道是老师,在这里的这一年时间他处处为我们着想,太苦了,现在又黒又瘦,我们看着都心疼。”采基村三组61岁的苏文兴老人深情地说。
看得出来,老百姓很喜欢也很认可这位小李老师,谈到他时,他们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禄家院子组刘庆竹谈起李继文竖起了大拇指说道:“我们忙着移栽当归苗的时候,小李老师天天起早贪黑带着我们干,有一天我们在地里干活干到天黑,他怕第二天没有肥料用,就带着我们连夜用拖拉机拉肥料,拖拉机没得灯,他就用手电筒照着我们拉,到晚上十一二点都还没吃东西,真是很能吃苦。
李继文从小出生在农村,家境贫寒,据他介绍读中学那会儿自己就开始勤工俭学,吃了不少苦。
“这段时间村里面比较忙,我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了,
感觉对不住媳妇和娃娃,但是家人还是能理解我,我很欣慰。”李继文谈起老婆孩子时言语里蕴藏了心酸。
如今的采基村,有了致富产业,有了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的好机会,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在一天天变好,老百姓脱贫致富积极性高涨,眼看脱贫致富有了奔头,老百姓的欢声笑语也多了起来。
李继文坚定地说,我是农村走出来的,老百姓的疾苦我深有体会,采基村目前还有31户81人还未脱贫,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一定会和村两委班子团结一心,坚定信心、因户施策,鼓励贫困户感恩奋进、苦干实干,带着贫困户早日脱贫,领着全村群众通过努力,争取早日致富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