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遍地开花 脱贫处处有果
作者:卯龙艳 时间:2018-10-15 阅读:240
产业遍地开花 脱贫处处有果
——龙场镇筑牢产业基础助力脱贫攻坚侧记
记者 卯龙艳
龙场镇,全镇总人口15715户6768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462户21274人,作为全市18个极贫乡镇之一,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近年来,龙场镇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在产业发展上谋特色,在产业规模上求突破,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坚持长短结合、市场需求等原则,除了发展优质马铃薯、中药材和大棚蔬菜,还按照“山顶戴帽子、山腰结果子、兜里揣票子”的绿色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油桃、猕猴桃、软籽石榴、苹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切实让广大群众得实惠,实现了产业遍地开花,脱贫处处有果。
种植青薯九号 鼓起群众腰包
金秋时节,在龙场镇的尖山村的田间地头,村民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着收土豆,到处一片秋收繁忙景象,随着泥土被翻开,一个个个大饱满的土豆露出地面。
看着一堆堆刚挖出的土豆,丰收的喜悦爬上村民们的脸庞,贫困户邓招全一边忙着挥锄头,一边乐呵呵地和记者聊了起来。他说,种植青薯九号,产量比种植老品种的土豆要高,管理得好亩产能达到5000斤以上,加上保底回收,收入有保障。镇里推广种植的第一年,自己就种植了三四亩。
品种好、产量高,还有销售公司负责保底回收,免去后顾之忧。在尖山村,青薯九号的推广种植,赢得了村民们的积极参与,村里的种植大户邓长背就是其中之一,在聊起种植青薯九号时,他认真给我们算起了一笔收入账。
“我们年初在种这个洋芋就已经和收购公司签订了协议,个头小的六毛一斤,个头大的按照行情大约在八毛至一块左右。我种了十亩,大概能收三四万斤,按照这个市场价来讲,能卖20000元至30000元。”邓长背说。
在尖山村,像邓招全和邓长背这样种植青薯九号的村民还有很多,大家也从品种优化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据尖山村副主任黄佑灵介绍,今年尖山村积极调整产业,发展2000亩青薯九号种植,涉及全村人口450户1957人,其中贫困户126户612人。
今后,尖山村将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以统一规划、连片种植、体现特色、打造精品的发展思路,让优质马铃薯种植产业真正成为助农增收的致富产业。
软籽石榴 助农增收
置身可渡河畔龙场镇的田元村软籽石榴种植基地,几百亩软籽石榴尽收眼底,走进果林,一个个大石榴坠弯了树枝,挤落了树叶。正在管理石榴的基地负责人徐万明告诉记者,基地通过流转土地,支付村民土地流转费,同时让村民进基地打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徐万明说:“我们基地内软籽石榴的种植面积是300亩,带动的老百姓有50户左右,其中贫困户6户。土地流转每亩每年320元,老百姓来我们基地打工,每天有80元的工资收入。”
家住基地附近的村民朱小广看见基地里的石榴产量高、效益好,直言自己很羡慕,很心动。“这个大石榴运到威宁、六盘水和云南去,要卖15元一斤咧,按照最低的亩产1000斤,那收入也比种包谷翻了几番,我们都想跟着这个基地一起种,多挣钱。”
2016年龙场镇通过考察调研,结合田元村气候、地理环境优势,积极引进兴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合作社带动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种植300亩软籽石榴,现在渐渐进入挂果期。2017年,田元村沿脚、大寨、上河、大田4个村民小组也跟着种植软籽石榴。目前,田元村一共发展软籽石榴种植1100多亩,涉及全村360户农户,80多户建档立卡户。在基地的示范带动下,田元村的软籽石榴也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为全村的产业发展和村民的增收致富注入强劲动力。
红心猕猴桃 致富不可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田园村有可渡河绕村而过,加上海拔较低,适宜发展石榴种植。在气候湿润平均海拔1600米的边沿村,红心猕猴桃成为了群众的“致富果”。
有了特色产业才有发展的前景,产业结构调整中,边沿村坚持“一村一品”,将荒山变成“花果山”,栽上优质红心猕猴桃,不仅把荒地利用起来,村庄人居环境也绿化美化了,村民们在家就能实现增收,加快了当地脱贫攻坚的步伐。
据边沿村副主任管威介绍,现在边沿村猕猴桃产业已是当地村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产业,效益越来越好,当地老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了起来,随着红心猕猴桃产业的发展,贫困户也逐渐变少了,老百姓的日子也变好了,猕猴桃种植成了山区农民的“摇钱树、致富果”。
目前,边沿村种植了1000余亩猕猴桃,辐射带动了100户贫困户,今年已有200亩刚初挂果,亩产效益达到了30000元以上。
如今的龙场镇,尖山村有马铃薯,边沿村有猕猴桃,在田元村有软籽石榴,树舍社区、格朵村有小黄姜,形成了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决战脱贫攻坚的良好态势。接下来,龙场镇将把软籽石榴、小黄姜、油桃等优势产业做出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把核桃、苹果等大规模产业做出品质,做好市场营销,使群众实现“户户有增收产业,人人有致富门路”,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