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10-19

“我们这样摘掉贫困帽”

作者:陈武帅 许定华 时间:2018-10-19 阅读:366


 “我们这样摘掉贫困帽”
——来自威宁决战贫困一线的脱贫故事
本报记者 陈武帅 许定华


  “年内减少贫困人口6万人,实现3个乡镇摘帽,90个贫困村出列”,这是今年威宁脱贫攻坚立下的铮铮誓言。
  以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夏秋攻势”为抓手,聚焦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严格落实“五步工作法”,这是威宁脱贫攻坚的战略举措。
  掀起农业产业革命,来自威宁决战贫困一线的脱贫故事:我们这样摘掉贫困帽子!
 
  同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种法:
  “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解决规模化种植的问题
 
  时值深秋,在大棚里劳作的张巧笑容满面。只见她正拿着水管在蔬菜大棚内浇水,她从一个大棚浇到另外一个大棚,大棚里的蔬菜正青葱欲滴、长势喜人。
  这一年,迤那镇五星社区居民张巧对自家的变化感慨不已: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摘掉贫困帽子,从传统种植到新型职业农民,张巧一家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
  去年5月初,恒大集团投资5000余万元通过产业扶贫建设蔬菜大棚3000余亩,帮助迤那镇及周边乡镇2200余户11000余名贫困户脱贫致富。
  原本不值钱的只能靠种植苞谷洋芋的黄土地,因大棚蔬菜种植一下子“身价倍增”,张巧和其他群众一样,把自家几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但规避了种植风险,还成了基地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样不仅有稳定的务工收入,年底还能参加分红。
  同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种法:“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彻底解决了规模化种植问题,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如今,占地700亩的950个蔬菜大棚在五星社区拔地而起,成为五星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张巧说,在基地务工比自己种地轻松多了,还不用担心收成不好,每天工资70元收入很稳定。
  “以前我们种苞谷洋芋,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也赚不到什么钱,遇到冰雹、旱涝、虫灾等自然灾害时甚至有可能颗粒无收。现在我们进大棚来务工,不但可以学习技术,还可以拿工钱,一年就可以摘掉贫困帽子。”张巧高兴地说。
  “恒大集团援建的蔬菜大棚规模大、涉及面积广,吸纳了周围的老百姓和贫困群众加入进来,大家一边学习技术一边务工赚钱。这样不仅为产业发展铺平了路子,也让我们社区进入了发展的加速度。”社区党支部书记李仁兵如是说。
 
  同样的党支部,不一样的战斗力:
  三级自治经济发展模式解决怎么种的问题
 
  深秋时节,走进草海镇同心社区,阳光暖暖地照着绿油油的蔬菜大田,一条条通村油路阡陌交通,一幢幢靓丽的黔西北民居点缀其间,乡愁满满的田园风光扑面而来。
  “我们把10余名党员按照一个脱贫产业一个领导小组、一个建设项目一个指挥部、一个施工现场一个工作组的要求建立‘藤缠树’式的帮扶体系投身到项目基地,形成有效的攻坚合力。”同心社区党支部书记卯昌举介绍说。
  据卯昌举介绍,同心社区从2012年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上升到2017年的1.1万余元,得益于该社区建立“居委会+自管委(合作社)+十户一体”村级“三级自治”经济发展模式。
  卯发升是同心社区群众,目前他在“三级自治”模式成立的合作社里打工,每月有3000余元的收入,学到种植技术后卯发升自己种植30亩白萝卜,依靠种植白萝卜不仅摘掉了贫穷帽子,还成了致富能手。
  “同心社区现有1097户5109人,其中贫困人口16户59人,我们的目标是将同心社区建设成为一个集产业发展、人居生存、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消费购物、餐饮美食为一体的和谐美丽社区。”卯昌举信心满满地说。
  同心社区正是“三级自治”成功实践的精彩缩影。目前威宁在625个村(居)采取“三级自治”经济管理模式和社会管理模式,破解了多年来难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难题。全县各“自管委”共组建“十户一体”24103个,其中管理型20221个,发展型3882个。
  “今年以来,全县在‘三级自治’模式的带动下,推广三膜早熟马铃薯、精品苹果等种植技术80多项,指导和带领种植马铃薯165万亩、精品苹果30.12万亩、中药材37.1万亩、蔬菜86万亩、烤烟25万亩,建成9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农业总产值达11.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674元,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带动4.03万人脱贫。”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同样的产品,不一样的销售:
  借助大公司平台,订单模式解决怎么卖的问题
 
  今年4月26日,威宁马铃薯产销衔接暨农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正式成立,拉开了中国千喜鹤集团进驻威宁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帮扶大幕。
  威宁是“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常年马铃薯种植面积165万亩,产量300多万吨,马铃薯是威宁最大的农业产业,其中每年外销商品鲜薯超过100万吨,收入在20亿元以上。
  中国千喜鹤集团长期合作伙伴贵州省绿通惠农大数据有限公司、石家庄桥西菜市场、重庆三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湖北信达食品有限公司4家知名销售平台,分别与威宁19家农村专业合作社签订马铃薯销售协议,为威宁马铃薯打开了广阔的销售市场。 
  “我们将从与威宁深化合作起步,从销售威宁马铃薯入手,在农产品销售、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团餐配送等方面加强合作,举全公司之力助推威宁坚决打赢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千喜鹤集团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如今,威宁借助江楠果蔬集团、千喜鹤集团、海升集团等销售平台,积极开展产销衔接合作,顺利实现农产品“借船出海”,搞好搞活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市对接,多渠道开拓市场。

  不同的搬迁户,搬出相同的幸福来: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解决脱贫“最后一公里”
 
  时下,走进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农贸市场,清风习习、人流熙熙。
  在一个个熟食凉菜、杂货餐饮、水果蔬菜等摊位前,挤满了前来消费的食客,热闹非凡。搬迁户刘高敏的包子铺就位于农贸市场内的小摊位里,刘高敏每天要卖出上千个包子馒头。
  刘高敏原来是石门乡年丰村村民,2017年2月搬进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刘高敏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公公婆婆、两个孩子,公公失明10多年,婆婆患有肺气肿,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刘高敏夫妇身上,日子过得十分艰辛。
  2017年2月22日,刚刚过完农历春节没几天,刘高敏夫妻俩带领一家老小高高兴兴地搬进了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一家人住进了100多平方米的楼房,客厅、卧室、厨房样样俱全,儿子和女儿的上学问题也由当地政府解决了。
  搬进新家后,刘高敏决定学做包子,她和丈夫商量后在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农贸市场里开一家包子铺。
  刘高敏夫妇还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专门负责购置面粉和运送包子。每天清晨8点,丈夫赵顺国就驾驶着三轮车到戴利服装厂、风力发电厂、骑龙幼儿园及周围的小大工厂运送包子馒头,三轮车上的赵顺国,脸上洋溢着满满的笑容和自信。
  如今,刘高敏的包子铺每天要卖上千个包子馒头,日均纯收入不下300元,每天到她家包子铺买包子和订购包子的人络绎不绝。
  刘高敏一家的生活变化正是威宁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致富的精彩缩影。
  近年来,威宁在脱贫攻坚“硬仗”中,探索出“搬到好地方,融入新环境;住上好房子,成为新市民;用活好政策,增添新手段;创建好机制、获得新发展;过上好日子,奔向新生活”的“五好五新”模式,让易地搬迁群众真正过上好日子,奔向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