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10-22

“打赢攻坚战、建设示范区、威宁怎么干”大讨论

作者: 时间:2018-10-22 阅读:349


     么站镇党委书记 王顺力〉〉〉〉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毕节试验区重要指示精神,结合铜仁考察学习及乡镇实际,就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如何抓好脱贫攻坚工作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产业支撑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关键。要着重提升群众的内生动力。包办替代的产业发展难以激活群众的内生动力,难以变被动式的扶贫为主动式的扶贫。扶贫产业发展,只有群众的参与,增加其主人翁意识和脱贫迫切感,才能使扶贫产业发展取得连锁反应。只有“N+农户”模式的产业发展,才能后劲十足,接二连三。铜仁老麻塘村“生态园+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便很好地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有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得到的真金白银,扶贫成效明显。产业发展要向精品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在产品品质、产品内涵等方面求精求细,做到“给人不一样的感觉”,产业才能可持续,才能打下市场基础,抢占市场先机。铜仁的“桃李春风”因地制宜,通过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以健康养生为突破点,以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发展绿色产品,“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冷链物流+销售”的专业化、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是产业支撑脱贫的先进典型。我认为乡镇最不缺的是第一手资源,经过加工、打造,向特色化、品牌化、精细化产业发展是实现产业支撑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
  坚守生态底线,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巩固脱贫攻坚战果的重要手段。总书记为毕节试验区规划的绿色发展理念,高瞻远瞩,这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课题。生态与发展是鱼与水、土与木的关系,任何以牺牲生态而取得的发展都是竭泽而渔,只能昙花一现。产业发展向绿色化发展是实现双赢的有效手段,对于乡镇来说,25度以上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发展山地经果林,便能有效实现“生态补偿脱贫一批,产业发展增收致富”的并驾齐驱。就像铜仁老麻塘村“生态园+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便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很好践行。
  脱贫攻坚,“人”的问题是主体,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力点。总书记提出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是未来3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发力点。人力资源开发就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来说包含四支队伍:党员干部队伍、专业人员队伍、高素质人才队伍、群众致富带头队伍。第一书记的选派,结对帮扶党员干部队伍的配备,是脱贫攻坚的强有力保障;专业人才队伍及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强有力助推,而这两支队伍的建设任重道远,教育事业发展是根本;群众致富带头队伍的建设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手段,而在乡镇一级来说,致富带头队伍的建设是迫在眉睫的,而就业培训是切入点,只有在贫困户中打造一支致富带头队伍,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脱贫攻坚才能事半功倍。
  走创新的路子,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捷径”。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指出的“体制机制创新”,延伸到基层便是工作的创新。产业发展要走创新之路,脱贫攻坚要走创新之路。铜仁黑岩村、老麻塘村的发展模式都走了创新的路子。江口县“社区党委+党支部+群众组织+楼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居民自治管理模式,便是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易地扶贫搬迁目标,这种模式值得我们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借鉴学习。
  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有力保障。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冲刺决胜的关键阶段,只有强化组织保障,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脱贫攻坚战才能势如破竹。(本报编辑整理)

     金斗镇党委书记 赵德永〉〉〉〉

  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到铜仁考察学习的认识,结合金斗镇的实际,谈谈体会。
  通过到铜仁市江口县、碧江区的考察学习,我深有感悟,新形势下,要推动农村工作跨越发展,有必要从几个方面出发: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深化农村产业革命作为富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减玉米种植,实现贫困群众产业扶贫全覆盖,通过实施“三变”改革,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坚持把群众内生动力提起来。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并举,大力探索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引导广大群众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全力推进以“三改三化”“五城同创”“农村环境环境卫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确保每一户农户喝上干净水、安全水。全力推进农村“组组通”三年大决战行动计划,至2019年全面完成30户及以上具备条件的村民组实现通组公路硬化,切实提升农村群众出行质量。
  找准方向,精准滴灌,推进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针对金斗镇农业强、工业弱、产业散的实际,要坚持做足长板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缩小差距。以脱贫致富、同步小康为目标,抓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两个重点,坚持农业稳镇、产业强镇、科技兴镇三大战略,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四大基础,着力抓好“强农、扩镇、活商、固基、和谐”五大工作重点, 围绕“栽好一株烟、壮大一片林(核桃、樱桃)、养好一张蚕、推进一个村、建好一个市场”的“五个一”发展思路,集中力量发展烤烟、经果林、蚕桑、畜牧业、粮食(秋冬种)五大产业。
  金斗镇要实现脱贫致富、同步小康的奋斗目标,必须走通走好一条山地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的同时,要着力抓好几项工作。
  通过党建引领,探索路子奔小康。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切实增强组织力;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围绕消灭“空壳村”目标,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动形成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推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党建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互动双赢的良好格局。
  坚持产业扶贫,选准产业促增收。产业扶贫要成功,选准产业是前提,结合金斗镇地理位置、气候、水源等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种植主导产业由玉米调整为蚕桑、花椒、核桃、苹果、马铃薯等高效生态产业,增加经济效益,绿化生态环境,同时动员群众发展肉牛、能繁母牛、肉羊、生猪等养殖,坚持走“长短结合、种养结合、多产联动”的产业发展路径。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引领,贫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形成分工协作、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有效抵御市场风险,进而提高农业整体经营效益。
  转变干部作风,统筹协作聚合力。实现脱贫攻坚人人有责,层层压实责任,实行干部工作动态监督、跟踪管理。强化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通过跟踪考核、问效问责,增强基层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工作动力;实行党建问诊工作法,以村为单位定期召开会议,对基层“疑难杂症”进行集中会诊,解剖问题,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农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带领起来。(本报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