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丰村里“小酒坊”的脱贫故事
作者:况清 时间:2018-10-23 阅读:261

酒坊生产的“贵州石门原浆酒”
俗话说“过了九月九,开始酿新酒”。石门乡年丰村下勒都组的村民熊朝万忙碌了起来。
国庆过后,石门乡的天气开始变得寒冷。10月10日早晨7点,熊朝万像往常一样,起床洗漱完毕后,立刻扎进了自己的小酒坊,开始了一天忙碌的酿酒工作。不过他酿的不是传统的用煤炭来蒸煮的玉米酒,而是全程用电器操作的高纯度玉米酒。
在年丰村,提起熊朝万,村民们都竖大拇指。他的小酒坊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给年轻一辈的村民做了榜样。
“这些酒都是准备发往广东的”,初见熊朝万时,他一边在酿酒房里包装刚酿好的新酒,一边告诉笔者。
据村党支部书记陈大明介绍:“几年前熊朝万还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
“以前家里住的土墙房后墙都快垮塌了,屋顶盖的是石头压着的塑料布,条件很糟糕,连上大学的学费都是爱心企业资助的,生活上更是靠自己勤工俭学维持的”,熊朝万回忆道。他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务工,每月有6000多块钱的收入,招来当地很多年轻人的羡慕。
一次春节回乡过年,熊朝万正好赶上村民们在村两委的组织下,在新建的村文化活动广场上举办春节联欢活动。这是他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短短两年时间,在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下,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他又参加了村里召开的几次村民代表大会,这更让熊朝万被年丰村的变化打动。
“以前村里穷,身边的人思想观念很落后,过年过节不是在东家打牌,就是在西家打麻将,一年到头苦了几个钱输得一个子儿也不剩,我一点也不喜欢这种风气。现在不一样了,家乡一点一点在变化,我看到的是大家坐在村委会议室里商讨发展大计、在家里谋求更大的发展……”熊朝万说。
之后,他毅然决定带上外出务工积攒下来的17万元钱返乡创业。在他看来,如今的年丰村也有广阔的天地,日子有奔头了。
在乡里的鼓励和支持下,在村里的帮助、同学的引荐下,熊朝万外出学习酿酒技术,于今年年初回家创办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小酒坊生产玉米酒。
“酒坊刚起步时,乡里的领导经常来我这里指导,他们建议我尽快去把商标注册了,把营业执照办下来,这样对酒坊有好处。”熊朝万介绍说。
如今,熊朝万的小酒坊一天有1000斤左右的产量,主要销往广东、重庆、云南等地,虽然目前的销售渠道还不是很广,销量也还不是很大,但收入还行。
当笔者问他来年的计划时,他说:“我要更加努力地让酒坊运转起来,尽快打开市场,拓宽销售渠道,争取把村里的贫困户都拉进来,大家一起挣钱。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就能改变现状,就能撕掉贫困户的标签......”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憧憬着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