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10-26

银龙社区“变形记”

作者:陈武帅 许定华 时间:2018-10-26 阅读:369


 
今天,靓丽的银龙幸福小镇民居(拍摄于2018年10月20日)


20年前的银龙民居(拍摄于2000年2月2日)


10多年前,银龙社区随处可见的土墙房屋(拍摄于2001年8月18日)

从改革开放至10年前,海边街道银龙社区偏居县城一隅,作为城郊结合部的一个小村庄,银龙还是个以捕鱼和种植为主的小渔村。
  10年前,银龙社区土坯房泥巴路随处可见,难以融入县城、共享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
  如今,走进银龙社区,青瓦黄墙、绿树成荫,宽敞的柏油路穿村而过,一条条干净的硬化道直通家门口。
  这个曾经的城边村,摇身变成一个活力四射的幸福小镇,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
  
城镇建设,幸福小镇俏颜初显
 
  多年以前,银龙社区到处杂草丛生,低矮的房屋、坑洼的道路,村民大多以打捞小鱼小虾为生。
  2012年,招商局集团无偿出资5000万元建设银龙幸福小镇示范区,规划建设区域涉及住户287户1542人,银龙幸福小镇从此悄然蜕变。
  江开跃是银龙社区土生土长的居民,儿时住土坯房穿破衣服的情景让他终身难忘。看到银龙社区翻天覆地的巨变,江开跃直呼:“变化太大了,政策太好了!”
  江开跃不但建起了一幢靓丽的小别墅,还利用草海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开了一家叫福海农家乐的餐馆,生意很红火。
  2014年,海边街道银龙社区成立了旅游接待中心,扶持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开办了汉食坊金刚煲王、酸汤鱼、蘑菇老鸭汤、一食三客、福海农家乐、石墨人家等10余家农家乐,可同时接待900余人就餐。
  从此,每年到银龙幸福小镇旅游住宿的重庆、四川、云南等游客上万人次,农家乐就餐10万余人次。
  目前,银龙社区按照“产业互动、生态循环、宜居宜业”要求,大力发展贸易、餐饮、住宿等服务业,依托以“乡村旅游”建设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如今,银龙社区以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乡村客栈、特色民族餐饮、旅游小商品制作和出售等,让银龙社区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小镇。
 
就业培训,荣获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2016年,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80个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中,海边街道银龙幸福小镇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入选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成为毕节市唯一一家入选该项目名录的单位。
  银龙社区从小渔村蜕变成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仅仅用了几年时间。
  赵巧珍是银龙社区持家女能手,她加入银龙社区组织的合作社,每天到工地做工,每天和老公早出晚归,虽然身上沾满了灰浆,但她用吃苦耐劳换来了富裕生活,用勤俭持家传承了中华美德。
  “大家评我当这个持家女能手,我还是很开心的,我希望能和社区里的姐妹们一起好好的持家过好生活。”赵巧珍说。
  “我们社区通过开展妇女能手的评比活动选出的女能手,对社区的榜样带动影响很大,现在社区里的妇女们个个学着做、比着做,谁也不想成为社区里最差的人。现在社区真的是乡风文明了,村容村貌美了,邻里乡亲也更加和睦了。”银龙社区党支部书记赵胜权高兴地说。
  同时,银龙社区继续加大在资金安排、优惠政策享受、人员培训、品牌建设、宣传推介等方面扶持,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助推旅游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带动更多贫困户和贫困人口通过参与旅游实现脱贫致富。
 
乡村旅游,幸福小镇吃上旅游饭
 
  “我在幸福小镇已经住了近10 天了,这里不仅清凉,而且还能就近欣赏草海湖光山色。这里的农家乐实惠,一天三餐加住宿才100多元”重庆来旅游的刘女士说。
  “幸福驿站”农家乐的老板尤海燕正在热情招呼客人。尤海燕介绍说,前几年她和丈夫都在外打工,每年辛辛苦苦也就挣不到10万元,听说家乡搞旅游,夫妻二人回家将积蓄投资建造农家乐,10多间标准客房、观景娱乐餐厅成了她家的“摇钱树”。
  同是幸福小镇的村民江文升,大学毕业后,看到家乡旅游业的潜力巨大,放弃了就职企业的高薪待遇,约上朋友合伙开起了吃、住、玩一体的“幸福休闲度假村”,把自己的店面投放到大众点评网、携程网上,通过网络打造自己的旅游名片。
  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银龙社区红红火火的“农家乐”在丰富旅游内涵的同时,也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变化。原本在当地农民看来最普通不过的农家生活、农业生产、田园风情,却让城里人流连忘返。而逐步走上规范化经营的“农家乐”,开始渐渐让当地的庄稼人收获了财富和喜悦。
  据悉,截止目前银龙社区合作社已发展社员单位30余家,其中农家乐15家、草海民宿17家,每天可同时接纳3000余人就餐,500余人住宿。
  “我们把银龙幸福小镇打造成旅游接待、休闲度假、户外游乐等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小镇,为当地群众带来实实际际的经济效益,让群众真正体会幸福小镇的幸福生活。”海边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