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10-29

坎上新营 幸福苗寨

作者:陈武帅 许定华 时间:2018-10-29 阅读:354


 坎上新营  幸福苗寨
——石门乡石门坎社区新营苗寨蜕变记
本报记者 陈武帅 许定华


石门乡石门坎社区新营苗寨新貌(拍摄于2018年6月5日)


新营旧貌(拍摄于2012年1月)


上世纪90年代前后,石门坎社区新营苗寨曾经破旧不堪的土坯房


  深秋时节,汽车穿过白刀岭浓郁的秋色,宽敞的公路沿着高大的乔木丛林延伸,飘飞的落叶一地金黄。走进石门乡石门坎社区的村村寨寨,靓丽的民族村寨无声述说着群众幸福的生活。
 
茅草房里的苦涩历史
 
  “忆往昔,泥土墙,茅草房,支口锅来铺张床;到如今,小青瓦,白粉墙,真皮沙发弹簧床。”
  这句顺口溜道出了石门乡石门坎社区新营苗寨的巨大变迁。
   然而在过去,说起石门坎新营苗寨,当地人直摇头:“这个寨子太穷了!许多村民家里甚至没有吃饭的桌凳、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更不要说电视冰箱等电器。”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境内切割纵深,山高坡陡,自然环境恶劣,发展滞后,石门乡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而石门坎社区新营苗寨更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
  59岁的苗族老人朱正芬对新营苗寨的变迁感受最深。
  “以前新营苗寨家家户户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洋芋坨坨。出门就是泥巴路,走亲会友没一件好衣裳,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日子过得苦巴巴的。”朱正芬羞涩地回忆说。
  朱正芬介绍说,她家以前的老房子是两间被柴火烟熏得黑黢黢的平房和一间斜边掉垮的茅草房。朱正芬老伴10多年前就去世了,她一个人拉扯着3个孩子,种3亩地艰难度日。后来大女儿出嫁了,大儿子结婚分了家。两年前,在外打工的小儿子娶回了个云南来的媳妇。
 
“小别墅”扮靓幸福生活
 
  如今,走进新营苗寨,83幢充满民族气息的两层小楼围成一个同心圆,寨子里小广场、休息长廊、花坛等设施应有尽有,仿佛走进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便利的交通条件,亮丽的新民居让新营苗寨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5年,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公布的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名单上,石门坎村榜上有名;2016年,石门坎社区又荣膺贵州省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殊荣。
  近年来,石门乡按照“8+x”方式推进山地特色小集镇和老集镇风貌整治项目建设;规划“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精品特色村寨及六条道路沿线新农村建设3000户,启动建设2915户。作为全省20个极贫乡镇的石门乡迎来发展的良机,石门坎社区新营苗寨这块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也随之改变。
  据悉,石门坎社区新营苗族风情小康寨,是石门乡着力打造的三个特色民族旅游村寨之一,全寨设计结合石门坎当地特色,融入苗族风俗文化元素,紧密围绕“宜居宜游宜商”理念,建筑风格既体现古代苗族文化风貌,又彰显现代建筑文化气息。
  2017年,借助石门坎旅游名片的效应,朱正芬一家不仅住进了新房子,还开起了“农家超市”,小卖部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平时儿媳妇打理着小卖部,儿子到附近的工地打工,又贷了5万元的“特惠贷”到村里的养猪场入股分红,日子越来越好。
  “随着来苗寨观光的游客增多,再加上富裕起来的村民购买物品,我的小卖部生意很好,平均每天都有数百元的毛收入。”朱正芬高兴地说,正是依靠党的好政策和小卖部的收入,她家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芦笙歌舞感党恩
 
  “各位乡亲,快起来参加升旗仪式了!”
  这是石门坎社区新营苗寨大喇叭里响起的广播。
  每到星期一早上8∶30分,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响起,石门坎社区新营苗寨苗族群众自发来到小广场上参加升国旗仪式,他们以这种形式感党恩,感谢共产党带来的幸福生活。
  在新营苗寨小广场上,国旗在朝阳里迎风升起,阳光从寨子里倾洒下来,映着大家幸福的笑脸,参加升旗仪式群众眼里满是对党和政府的感激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升国旗仪式最朴实地反应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成为新营苗寨最美丽的风景。
  韩庆福老人是新营苗寨村民,过上幸福生活的他经常参加升国旗仪式。此外,他还有一个绝活就是吹芦笙。每到农闲时间或者黄昏时分,韩庆福就来到小广场上手把手教年轻人吹芦笙跳芦笙舞,给大家讲苗族人民悠久的历史。
  闲暇时分,韩庆福就带着大家在小广场上跳芦笙舞,用歌舞这种朴素的方式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
  “房子修好了,寨子变靓了,水、电、路、讯等配套也完善了,我希望把吹芦笙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人,传承好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让外界更多的人了解石门坎。”韩庆福高兴地说。
  如今,建设中的威宁至昭通高速公路年底即将通车,从这条高速连通石门坎的快速通道正在抓紧施工中。年底,石门坎新营苗寨的交通大动脉路网必将形成。幸福的芦笙舞荡漾在新营苗寨,苗族的小康梦想不会遥远。
  远山勾勒幸福梦,石门坎社区新营人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