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化:“造血式扶贫”激发脱贫新动力
作者:唐爱梅 时间:2018-10-29 阅读:265
去年9月,恒大集团进驻观风海镇果化社区开展帮扶,因地制宜、统筹资金,援建了1010个蔬菜大棚。同时引进江楠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经营主体。
江楠集团依托自身优势,引进蔬菜种植大户、技术人员,为当地的蔬菜开拓广州市场,解决了当地农户的后顾之忧。
据了解,该蔬菜大棚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每亩每年800元的价格从当地农户手中流转土地,并优先让流转土地的农户在基地里务工,每天的务工收入为90元,到年底还将按照每个大棚每年700元的分红分配给老百姓。
有了挣钱的新路子,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都开始陆续返乡。
果化社区村民刘世琴原本在云南打工,听说家门口建起了大棚发展蔬菜种植,还配备冷库,他便义无反顾的回到了家。
现如今,刘世琴在大棚里开大型耕地机,每个月的收入在3000元以上。
“在这里打工离家近,工钱和在外面打工差不多,还可以照顾老人孩子。”刘世琴说。
在刘世琴的影响带动下,同村村民马玉强也开始跟着刘世琴学开耕地机,务工收入加上土地流转费等其他收入,马玉强的年收入约有4万余元。
近年来,果化社区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产业扶贫当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来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高效整合利用土地资源,积极推进大棚蔬菜产业发展,促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目前,大棚蔬菜基地内已有100余个大棚种下了蔬菜,主要品种有西兰花、香葱、红头葱、松花菜等。所产蔬菜主要销往华南地区和广州江南果蔬批发市场。
就在江楠集团作为经营主体进驻果化社区的时候,岑亚标作为技术人员也来到了果化社区。
“果化社区的光照时间长,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多风少雨,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有发展冷凉蔬菜生产的优势气候。”岑亚标说。
岑亚标作为技术人员,主要负责指导蔬菜种植、病虫防治、蔬菜收割保存、耕地作畦等。
采访中,岑亚标拿出手机给记者放了一段视频,画面里出现的是一把红头葱,有人来买问多少钱1斤,卖葱的人回答说12块钱1斤。
岑亚标激动地说道:“12块钱1斤啊,今年的市场价格太好了。”
据岑亚标介绍,在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假日前后,蔬菜的市场价格较高。
他时刻关注蔬菜市场价格的变化,并把这些消息及时分享给当地的农户。
村民高宁今年48岁,大半辈子都在种苞谷洋芋,也种过烤烟,今年他首次尝试种植番茄、辣椒、白菜等蔬菜。
什么时候下种、不同种类蔬菜的生长期多长、收成时该怎样保鲜……遇上问题,他就来找岑亚标询问解决办法,一来二去两人就熟了。
高宁不仅学到了种植蔬菜的技术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还成立了合作社,带领其他农户种植蔬菜,帮助他们增收致富。
高宁种的辣椒人人称赞,都说他种出来的辣椒又红又辣,品质一流。
“种蔬菜比种苞谷洋芋强。”高宁感叹。
在恒大集团和江楠果蔬集团共同搭建的这个扶贫平台上,先进的种植模式和种植经验为果化社区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