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得发展 农民务工忙
作者:马召凤 易忠勤 时间:2018-11-13 阅读:203
产业得发展 农民务工忙
——恒大集团帮扶带来土地新生机
记者 马召凤 通讯员 易忠勤
在盐仓镇营洞村、可界村和松海村三村交界之处,清清的可界河常年奔流。今年,这里有了不同于别处的景致。往年已经丰收了庄稼等待冬眠的土地在今年焕发了新的生机,一大片整齐的白色大棚掀开了可界河畔忙绿的秋冬篇章。
54岁的秦金莲正扎在人堆里,忙着切苗。只见她手脚活络,一边把准备插秧的泥蒿苗切成相等长度,一边把苗子浸泡在生根粉之中等待栽种。一边忙碌着一边还不忘和周围的同伴们聊天开着玩笑。
这是秦金莲的第一份工作,在这之前,秦金莲从来都没有外出打过工,当然,活到她这个岁数,她也没想过这辈子还能外出打工,就守在自家地里一直到年华逝去也觉得没什么不好。
恒大集团帮扶威宁,让秦金莲有了这辈子第一次领到别人发给自己的工资。自从去年恒大集团帮扶威宁以来,在威宁多个乡镇发展现代蔬菜产业。不仅授人以渔,及时给当地农户带来技术帮扶,还授人以“鱼塘”,援建适合发展蔬菜产业的乡镇建设蔬菜大棚。这样的帮扶不仅带动了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及时带动了大批百姓就近务工就业。秦金莲无疑是受惠的第一批人之一。
“一天70块钱,我觉得很划算。”秦金莲坦言,往年的这个时候,地里头的苞谷洋芋都收上来了,土地荒废,自己成天闲着没事儿干,多半的时间其实都浪费了。今年,秦金莲听说了基地要招工人,很快就报了名。在基地打工的她,不仅可以照顾家中的老小,也赚到了“盐巴钱”。
而在秦金莲的周围,和她一同在这里打工的多是和她差不多的同龄人。蔬菜基地的建成,无疑给了很多无法外出的妇女一个务工的去处。
“基地今天上班的有110个人,贫困户有68个。而且基地用工量大,从种到收每天保证有100人的用工。”基地负责人江元甲表示,蔬菜基地大量种植的是泥蒿,泥蒿两个月左右采收一次,一年可以采收四季,用工量大。这样一来,一个基地可以带动100户人家的稳定就业。
对于同样在基地打工的肖莹莹来说,基地带给她的是在家带孩子读书的一份安心。家中的几个孩子现在都在读书准备考大学,肖莹莹进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出去打工,怕孩子没人管,学坏了。在家盯着呢,又怕孩子要读大学的时候拿不出钱来。”所幸,如今的肖莹莹已经完全没有了这份担忧。
“安心在家了,既然能打工,何必往外跑。”肖莹莹也给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在外面打工,一个月最多3500块钱的工资,全部开销用度下来也就剩下2000多块,这2000多快收入的代价可能是孩子一辈子的前途。如今,肖莹莹天天在基地打工,一个月下来也有2100块钱的收入。
恒大集团帮扶援建的蔬菜大棚,不仅让周围的百姓有了农闲务工的去处,也让原本闲置的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
走进可界河畔的大棚基地,满眼的大棚里除了忙碌的人影,还有绿油油插下去的泥蒿苗子。在大棚内“滋滋滋”浇灌水源的声音中,一茬茬新苗逐渐冒出绿色的叶子来。
这些新长出来的秧苗在两个月之后就可以装箱拉到江西和武汉的市场上,成为俏市的蔬菜,也成为连接威宁农村产业和外面市场的一根纽带。
“我们威宁的蔬菜拉出去好卖。”基地技术人员施成晓表示,威宁作为贵州的高海拔区域,冷凉的气候特别适合泥蒿的种植。泥蒿一年最多可以销售五到六茬。一亩地一年下来一般有一万斤左右的产量,如果按照5块钱一斤的价格,一亩泥蒿的收入在5万元左右。
现代蔬菜大棚的建立,不仅改变了土地的种法,也带动了威宁蔬菜产业的发展。盐仓镇可界河畔的蔬菜大棚只是恒大集团帮扶威宁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自去年帮扶威宁以来,恒大集团在威宁这片土地上建成蔬菜大棚9296栋,投入使用6340余栋,覆盖贫困人口4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