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同奏“致富曲”
作者:陈美群 时间:2018-11-13 阅读:327
夫妻同奏“致富曲”
——麻乍镇启嘎村马应同家庭致富小记
记者 陈美群
俗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从家境贫寒到借钱创业失败,从顶着巨大的债务压力到夫妻同心协力还清欠款。如今,他们家业过百万,过上了村里人人羡慕的幸福生活。
这对夫妻就是麻乍镇启嘎村启嘎组43岁的马应同和42岁的马勋毕。
初次创业 负债累累
初冬的第一天,气温骤降,室外气温低至1℃,冷得让人直哆嗦,可眼前的这对中年夫妻却在院落里带着孩子们忙得热火朝天,一家人其乐融融,灿烂的笑容绽放在这对中年夫妻脸上。
马应同一家人正在忙着用松子脱粒机给收购来的华山松松塔脱粒,他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聊起了他和妻子的创业经历。
“我和媳妇结婚的时侯,家里真的非常穷,我当时一心就想从老家这个穷地方走出去闯,不甘心就那样贫穷下去。”马应同谈起过去,脸上的笑容明显少了许多。
1991年,马应同给亲戚朋友借了几千块钱,带着妻子到黑石头镇街上做起了菜籽油销售生意,后来供不应求,马应同决定扩大规模,自己加工菜籽油。这一扩大规模又得投钱,于是马应国又借了一些钱投入进去,但是生意并没有他想的那么景气,亏损了。
“我们在黑石头镇做菜籽油生意做了10年,到最后亏本了,欠了6万多块钱的账,2001年的时候6万块钱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承受不起了,就想着咋个才能把人家的账还清,3个娃娃又小,但我家老公说不要怕,回老家重新开始,天无绝人之路。”马勋毕回忆起生意失败时的情景眼里泛起了泪花。
2001年,马应同带着妻子和3个孩子回到了老家麻乍镇启嘎村启嘎组,用自己的地和邻居在326国道旁换了一块地,盖起了两间勉强可以住人的小瓦房。
这一年,他和妻子欠债6万多元,身无分文,但是他创业的决心并没有被失败磨灭。
东山再起 奋力前行
生活不会因为你失去什么而改变什么,只要创业的脚步没有停歇,未来就有希望。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马应同对创业的坚持。
“2001年,我们身上没有钱,还欠了债,只有鼓起勇气往前走,没有退路。我们当时看到了洋芋收购销售的商机,就联系了云南宣威收洋芋的老板。联系好老板后就回来收洋芋,但是没有本钱,我们就和村里的乡亲们商量,先把洋芋赊给我,我卖了再把钱及时给他们,大家都信得过我把洋芋赊给我,就这样一来二去身上有了点钱周转。”马应同说。
4年的时间,通过夫妻俩起早贪黑、吃苦耐劳的创业,在2004年他们把欠下的6万多元欠款还清了。
“那4年是我们最苦最累,压力最大的4年,晚上要十一二点才休息,有时累得饭都吃不下去,早上又得早早起,一天只有夜里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就想多挣点把欠账赶紧还了。”马应同说。
欠账还清了,他们夫妻俩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但是有志向的马应同的目标不是只把欠账还清就行,他要继续创业,把生意做得更好,要改变窘迫的生活状态让家人过得更好。
这一年,他扩大了生意规模,联系了广州老板,请了工人帮忙,把收购的洋芋用四桥车运到大城市去卖,不仅农户得到了实惠,他也赚到更多的利润。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马应同一直在做洋芋收购生意。
2010年,马应同拓展了生意,他看到村里山上的华山松松塔每年就这样自然掉落,没有人收购是一种损失,于是他联系了广州的老板做起了华山松松塔收购和脱粒,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收益,还给村民也带来了增收。
马应同和妻子一直以来的努力、坚持和诚信,让他们的生意一天做得比一天好。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014年,通过努力马应同不仅盖起了两层楼的新房搬了新家,还有了存款,生意可谓是做得风生水起。
2015年,马应同买了第一辆属于自己的四桥车,2017年又增加了一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现在虽然日子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我们还是不能懒惰,要带着孩子多苦点,争取以后的生活条件更好一些。“马勋毕说。
在儿媳妇眼里,马应同和马勋毕是了不起的公公婆婆。
“我很佩服我公公婆婆,他们能吃苦耐劳,而且还勤俭节约,我希望和我老公以后也像他们一样。”儿媳妇马俊访一边摇着怀里的孩子一边笑着说。
家和万事兴!在马应同家里感受到的就是这种和睦的氛围。
现在,马应同一家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从过去的欠债到现在的家业过100万元,年收入在逐年递增,一家人和和睦睦,努力拼搏。
马应同不仅自己富起来了,还带动村里10余户农户就业增收。启嘎村五组63岁的李才兰说,她经常在马应同家务工,每天能挣100元,像她这种年纪每天能挣100元真的不容易,是马应同照顾了自己。
“只要生命不止,我就会带着娃娃们努力。我准备成立一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把生意面扩宽,争取把生意做得比现在好,带领更多乡亲一起致富。”马应同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