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不惑之年
作者:李玉荣 时间:2018-11-16 阅读:208
一个村庄的不惑之年
——盐仓镇团结村40年变迁记
记者 李玉荣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沐浴着这场盛大的春风,地处乌蒙大山深处的盐仓镇团结村,也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从此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40年过去。昔日乌江源头的这个贫穷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乌蒙大山深处村庄发展的缩影。
包产到户激活生产力
“团结村的发展变化首先源于包产到户。”老支书陈客润说。
老支书回忆说,包产到户前,大集体时代,虽然大家热情很高涨,可是粮食还是很缺,许多人家温饱都没有解决。包产到户后,大家多劳多得,发展生产的热情空前高涨,家家户户出工又出力,地里的庄稼比以前好了,家里的粮食也比以前多了,大家逐步踏上了温饱之路。
村民李小三回忆,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年他家的洋芋实在太好了,家里偏房直接堆不下,不得不挖地窖储存。后来还跑到威宁喊一辆汽车来拉,尽管只是5分钱一斤,那一年他家都赚到了上千元。
如今,40年过去,温饱已不是问题。广大农民群众在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的大好政策中,大力发展生产,快步走在同步小康的路上。
地膜苞谷提高了产量
一直以来,当地人民群众种植玉米的方式,都是传统的耕作技术。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地膜玉米种植技术的到来,直接改变当地群众的种植方式,提高了产量,群众的温饱问题进一步解决。
村民李小军一直记得,那一年,政府开始推广地膜玉米种植技术,农技站免费送地膜,有的人家嫌麻烦,直接把到手的地膜送人。当年秋收的时候,看到用地膜栽种的人家玉米大丰收,到了第二年,就主动购买地膜栽种,丰收的喜悦挂满了每一个村民的脸。
如今,数十年过去,当地群众不但大面积种植地膜玉米,还种植地膜洋芋、蔬菜等,有效增加了经济收入。
当然,地膜种植技术的推广中,白色垃圾污染也是一个不容被忽视的问题。
从挑水背水到拧开水龙头
团结村西矗立的大坟梁子,是周边村庄的水源地,也是村民人民的唯一水源地。
“那时候,水还没有拉到家,每家吃水都是到大坟梁子的水井里去挑的挑,背的背,有的人家由于离水井有两三公里远,为了准备生活用水,每天天不亮就去挑,一早上只能挑到两三挑,冬天就老火了,由于难挑水,有的人家直接化雪水喝。”提起从挑水背水到拧开水龙头,60多岁的村民李小军记忆犹新。
李小军高兴地说,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村里在县水利局的支持下,拉通了自来水到村到组,村民们的饮水问题直接得到解决。
“那时候,我们村成为周边村民羡慕的村庄,加之地理位置好,物产丰富。许多姑娘直接想嫁到我们村。”李小军高兴地回忆,后来到90年代中期,村民们筹集资金,数十户人家相约一起,直接把水拉到了各家门前,一拧开水龙头,水就哗哗地流进了生活。
从昏暗的煤油灯到明亮的电灯
村民李勇还记得,他的中小学生涯是在煤油灯下度过的。“那时候,90年代初期以前,晚上看书,那像现在哟,一盏墨水瓶自制的煤油灯,成为了我学生时代最深的记忆。”李勇说,那时候,家家户户用的都是煤油灯,有的人家由于经济收入差,连煤油都没有的时候,就用松脂照明。
李勇告诉记者,90年代中期镇上拉通电后,在时任村干部李绍写、王庭才的动员下,村民广大群众筹集资金,直接从镇上把电拉到了村上,从此村庄告别了熄灯瞎火的日子,村民们过上了明晃晃的生活。
“村庄通了电后,村里的人们开始购买电磨打面,逐步告别石磨生活。如今,村里的电在农网改造中,不但电费下降了,电压也稳定了,直接满足了生产生活需要。”李勇说。
从只有一两台电视到家家户户都有
村民李三记得,村里通了电以后,村里人家开始购买电视,了解山外的世界,然而开始的时候,整个数百户的村庄,只有一两台电视。
李三告诉记者,他家算是村里拥有电视的一二家之一。还是他出钱买大锅儿,哥哥出钱电视,家里这样才看上了电视。
“那时候,每到晚上,周边村里人家的大人小孩,吃过晚饭后,都到他家来看电视,小小的屋子挤得水泄不通。特别是逢年过节,天天都一大堆人。”李三回忆。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用的还是小锅儿,好多人家还购买了各种农用车。不止这些,曾经还稀罕不已的手机,现在每一个成年人都几乎拥有一部。不但通讯比以前方便了,也比以前更快捷了。”村支书苏城说。
从土墙茅草房到贵州新民居
团结村村民住房的变化,同样是从土墙茅草房变化到贵州新民居的。
60多岁的村民李林说,改革开放以前,村里人家大多是土墙茅草房,还者是木墙茅草房,瓦房都很少。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经济的发展,村里的房子开始向石瓦房和平房转变。
特别是“茅改”和新农村建设的春风,直接推动了村庄房屋的改变。如今,行走在团结村,一栋栋漂亮的贵州新民居不时映入眼帘,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许多村民不但住上了新房子,还过上了新生活。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气神,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从泥泞的泥巴路到平坦的柏油路
和大多村庄一样,团结村路的变化还是从泥泥泞泞的泥巴路到平平坦坦的柏油路的一个过程。
村民李军军告诉记者,团结村由于是周边村庄的交通要道,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通了泥巴通村路,然而一到雨季,低洼处积水深厚,直接无法下脚。特别是王家门前的那一段,每到雨季,稀泥浆浆一摊一摊的,即便穿雨鞋都要选路过,有的村民实在无法了,干脆打光脚板。
“这几年,伴随通村公路工程的实施,团结村直接告别了泥巴路的历史,一步踏上了柏油路。现在,不要说人走的,我们村里还有一条到百草坪放牧的路,都变成了水泥路。”村支书苏城高兴地说。
11月13日,村民李勇开着私家车,从镇上奔驰而来。平坦的公路,让他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这几十年来,村里获得感的变化太大了,特别是水电路房讯的变化,让村民的获得感倍增。”李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