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11-19

江开全的生活变迁

作者:何欢 时间:2018-11-19 阅读:294


 总编说话: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威宁各族人民群众众志成城、砥砺奋进,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用智慧和双手谱写了壮丽的诗篇,创造了“威宁精神”“威宁速度”,城镇迅速崛起、村庄生机勃发、企业发展壮大。
  近期以来,本报开设“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城·村·企调研行”专栏,派出记者深入城镇、乡村和企业,记录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历程,展现威宁150多万各族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事业中的伟大成就,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本报将继续加大该栏目的报道力度、深度和广度,期待社会各界的广泛持续关注。

江开全的生活变迁
——一户普通农民家庭改革开放40年的生活历程
本报记者 何欢

  每天微笑着迎来送往顾客,是江开全这些年的生活状态。
  每当他看着村子里花红柳绿、游客来来往往,农家乐和民宿旅馆霓虹灯闪烁出五颜六色的光芒时,江开全不禁感慨:“这些年变化真大啊!”
  今年53岁的江开全是土生土长的海边街道银龙社区人,回忆起过去的生活,他感慨万千。
  过去,银龙社区虽然距离威宁县城只有六七公里,但大多数村民家住的都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只有极少数条件稍好的人家才住得起砖房,村子里道路全是坑洼泥泞,牲畜粪便遍地都是,村民大多以种地和打渔为生,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很多人家都在为温饱问题发愁。
  20年前,由于家庭人口多,江开全家的日子过得紧巴。为了一家人的生计,20出头的江开全做过建筑工、农用车师傅,后来搬出了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新修了砖瓦房,算得上村里条件稍好的人家了。1998年,江开全花了300多元给三个儿子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成为家里最奢侈的物品。
  年轻时,江开全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忙碌,为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吃苦奔波。“那时帮人家修房子砌砖,都还没有手套,手指全部磨破皮,只能用纱布包着。”江开全说,“那时干活辛苦,生活也简单,常年都是酸汤包谷饭,想吃顿米饭要等逢年过节。”
  2010年开始,得益于国家扶贫帮扶政策的帮助,银龙社区280多户村民开始修建房屋、硬化道路、美化环境、改变村貌。
  2013年,银龙社区迎来蜕变,家家户户住上别墅式的小洋楼,硬化道路通到门前,昔日破旧的村庄变成靓丽的新农村。
  为了改变村民们的卫生习惯,美化乡村环境,县里多次组织村民们到外省考察学习。回来后,很多村民开始萌生了开农家乐和民宿旅馆、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
  2013年,江开全家老房子被拆除,在旁边建起了两层小洋楼。
  2015年,江开全把房子重新装修,开了一家农家红米饭庄农家乐,生意做得很红火。由于人手不足,儿子、儿媳全部都成了餐馆的管理员、服务员,帮助一起经营餐馆。
  为了农家乐生意越做越好,江开全顺应时代发展,给农家乐安装了监控系统,还支持网络订座和支付宝、微信等便捷支付方式,并在电视上、广播里和县城户外大屏幕等投放广告,提高了农家乐的知名度,每年营业收入都在100多万元。
  最近两年,江开全的三个儿子都分别买了小轿车,儿子、女儿都已结婚生子,每年还会抽时间外出旅游,开阔眼界,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笑容总是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说到未来的打算,江开全乐呵呵地说,下一步打算再开一家农家乐分店,接纳更多游客到银龙社区来休闲游玩。
  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威宁县城已经延伸到银龙社区,城市道路从村子前穿过,要不了几年,这里也将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如今,银龙社区已有农家乐15家、民宿旅馆17家。便捷的交通条件、舒适的乡村环境,使村子成为城里人和外地游客休闲度假的幸福小镇,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这里来休闲度假。
  当改革开放的大步伐融入普通家庭的生活,村民们就享受了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富裕。(图片故事详见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