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膏诞生记
作者:卯龙艳 马召凤 时间:2018-11-20 阅读:353
梨膏诞生记
——哈喇河大黄梨产业化发展纪录
本报记者 卯龙艳 马召凤
在哈喇河镇发沙村奶姆房,一棵棵上百年树龄的黄梨树,不仅是当地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树。
作为哈喇河奶姆房黄梨膏的发源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第一棵黄梨树由谁种下,第一滴黄梨膏由谁熬制而成。哈喇河人对大黄梨的热爱、种植大黄梨的技术以及熬制黄梨膏的古朴技法,代代相传,经过时间洗礼保存了下来。
初冬时节,走进素有“大黄梨之乡”美誉的哈喇河镇,在距离奶姆房不到2公里的大黄梨种植基地里,黄梨压枝,挂满了一个个沉甸甸的果实,喜获丰收。
采摘和运输大黄梨的工人们忙碌不停,确保将新鲜的大黄梨运送到五里岗的梨膏加工工厂进行深加工。
黄梨膏的熬制过程并不复杂,但技法却很讲究。将采摘的新鲜大黄梨进行清洗、榨汁、上锅、熬煮、冷却、灌装,看似简单的过程,每一步都很认真。特别是熬煮,期间要文火武火交替间隔进行,熬至6个小时。待熬制好的梨膏冷却后,进行三次滤渣才能进行灌装,灌装完毕后进行巴氏消毒方可上市销售。同时,为了保证梨膏的口感和疗效,熬制过程中还要加入大枣、姜片、土蜂蜜、冰糖等辅料。
酸甜适中,醇香浓郁的黄梨膏不仅是饮料,保健功效也很出色,它可以净化血液、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同时,因为大黄梨性凉,可以消热解毒,冬季长期服用黄梨膏,能预防咳嗽和支气管炎的发生。
作为威宁大黄梨的主产区,哈喇河已有200多年大黄梨种植的历史。大黄梨在哈喇河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逐渐彰显出其独特之处,成为中国砂梨系统中鲜食与加工兼用的著名品种,以果大、皮薄、核小、质细、汁多、酸甜适口及耐贮藏等特点享誉省内外,是中国八大名梨之一。
哈喇河大黄梨种植合作社不仅销售大黄梨,还销售经过深加工的黄梨膏,通过提高大黄梨的药用价值和附加值,延长了成品的产业链,提高当地村民种植大黄梨的热情,让更多的农户加入到大黄梨种植专业合作社中,真正实现大黄梨的种植、销售、黄梨膏深加工一体化生产链,实现抱团发展、共同发展。
目前,哈喇河镇共有黄梨35万株,其中大黄梨种植合作社的核心示范园区已发展到600亩,同时参与管理周边区域内的2000余亩大黄梨,辐射带动周边村寨村民零星种植大黄梨2万余亩。
一个大黄梨,带动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兴起,还是一个品牌的崛起。
如今,梨园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老百姓既可以拿到土地流转费,也可以到基地务工,双重保障极大调动了老百姓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发展高效农业、实现精准扶贫、增加集体收入”的样板之一。
今年,当地预计生产加工梨膏30万瓶左右,通过线上线下销售,销往广州、成都等地,年产值达900万元以上。(图片报道详见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