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贫有“药” 致富有道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8-11-20 阅读:221
治贫有“药” 致富有道
——哈喇河镇海外村探索中药材致富新路
记者 马召凤
近年来,哈喇河镇海外村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深化种植模式,大力推广岩白菜、丹参、贝母、独角林等中药材种植,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
初冬时节,走进哈喇河镇海外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只见在地里打工的农户三三两两地蹲在地里锄草,嘴上嘻嘻哈哈聊着天,手里却不停地忙碌着。秋冬时节这般忙碌,这在海外村还是第一次。正在基地里打工的安良周就很喜欢这种忙碌。“出不去嘛,打工挣钱肯定比坐着划算,人又不是蛇,不需要冬眠一整个冬天。”话音未落就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自哈喇河镇海外村中药材基地建成以来,这样一群同村人就成为了同事,开始了家门口上班的生活,从此安良周也成为了海外村“上班族”之一。
哈喇河镇海外村中药材基地今年年初建成。200亩中药材基地成为这个村子里最为集中的产业之一。不仅为海外村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机遇,也带动农户们走出了一条新的致富路子。如今,该基地建成已有近一年的时间了,基地惠及当地30户家庭120余人,对于安良周来说,这样的基地无疑给他带来了发展经济的大好机遇。
“我流转了4亩土地给基地种植中药材。一年也是2000块的收入。”基地刚刚准备在海外村开工建设的时候,安良周家就流转了土地,比起守在地里挣不到钱,安良周自己算了一笔账,1亩地种植苞谷,把所有的成本剔除出去,一年还挣不到500块钱,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流转更划算。
当然,安良周的算盘里还有稳妥的一笔收入,那就是该基地优先聘用流转土地的农户在基地上打工,这样,贫困户安良周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工作。
“基地开始建设以后我就在这里打工了,一天100元钱,我现在将近打了三个月的时间了,挣到了9000多元。” 谈到家门口建起了基地,发展起了中药材种植,安良周有了自己的打算。他谋划着,在自家地里打工,一年能挣到3万多块钱,还有流转费。等到在基地把技术学得差不多了,他自己也可以种。
该中药材基地采取“基地+农户+贫困户”的种植模式,从老百姓手中流转土地种植,同时提供育苗给老百姓种植,基地统一保底回收。这样的方式不仅解除了老百姓发展新产业的后顾之忧,也规模化地发展了当地中药材产业,这正是安良周打算种植中药材的底气来源。
和安良周一样,马军也是有同样想法的当地贫困户,以前靠传统种植养家糊口的他,现在参与基地管理,干起了技术活、吃上了技术饭,日子也是越来越有奔头。
“以前只是在家种点苞谷洋芋,自从基地建到我们的门口,我就开始在基地犁地,现在在基地帮忙管理,一个月3000块钱。”马军来基地打工,也是抱着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技术的心态来的。海外村地势并不平坦,很多产业没办法在这里发展落户,中药材无疑是最适宜这里发展的产业之一。威宁很多地方都适合种植中药材,很多老百姓苦于不知道怎么找销路。如今,海外村中药材基地保底收购,并且提供育苗,这无疑给当地百姓吃下来一颗定心丸。马军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前景,才有了自己的谋算。
目前,海外村的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框架已具雏形,已初步形成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模式。基地的建成,不仅给当地百姓一个务工就业的去处,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发展之地。
“从今年种植的情况来看,中药材基地的效益很不错,这个地方适合发展中药材产业,老百姓很支持。下一步我们还将扩大种植面积,尽量吸纳农户参与种植。带动周边老百姓共同脱贫致富。”中药材种植基地负责人马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