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威宁人民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和美美的幸福感
作者:叶启伟 时间:2018-11-21 阅读:594
改革开放40年
威宁人民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和美美的幸福感
本报记者 叶启伟
40年,很短,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只是一闪而过。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离半个世纪还差10年。
40年,很长,足以让一颗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让一个婴儿成熟为中年。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在这短暂而漫长的40年里,伟大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的星火,燃烧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燃烧在每个角落,燃烧在乌蒙大山腹地的威宁大地。
40年历经沧桑,40年风雨无阻。
40年来,威宁与祖国大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来,威宁各族人民知难而进,奋勇争先,开拓创新,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智慧,迎来了“梅花扑鼻香”,人民群众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和美美的幸福感!
获得感幸福感来自哪里?
从城镇的变迁里来
城镇的发展变化,无疑代表一个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它的繁荣变化,折射出来的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精神面貌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在今天看来,那时的县城不叫县城,小得可怜,远远比不上今天的乡镇。”
1978年,黑石头镇的安德才大哥到县城读师范,后来在县城工作直至退休,工资从20多元拿到现在的8000多元,亲眼见证了县城40年来从“小”到“大”的变化。
安大哥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之初最为繁荣的江西街,如今已是老街,当时是主城区,方圆不足2平方公里,到大街上游玩,几分钟就可以走到尽头,一点儿也没有游城的感觉。城市人口不足一万,市面上的商品少得屈指可数。如今,黑石头镇也有好几条街上万人居住呢,还开起了好几家上档次的酒店,小广场、游泳池、溜冰场等群众休闲娱乐、健身场所不再是城市里才有的稀缺资源,超市里的东西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威宁开始加大县城建设力度,规划了新光开发区,县城面貌在一天天、一年年发生着变化。县城的路变宽了,墙变白了,楼变高了,街道变得干净卫生了。
特别是2010年后,威宁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房地产开发如雨后春笋,从80年代初只有两层楼的破旧小城,变成了到处是二三十层楼高的宽阔城市。
近年来,威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坚持实施“大县大城”战略,按照“一核两轴四片区”的空间布局,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全力推动县城提质、乡镇增效、农村宜居,城镇化率达42.5%。
如今,城区发展实现扩容提质,面积在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新(改)建城市干道100.72公里,县城建设面积增加到33.69平方公里,人口增至22万人,城镇化率提高至42.5%。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县城地上地下设施规划建设,合理布局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网。还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
随着火车站站前广场、乌撒体育馆、乌撒人民广场等公共服务场所的建成,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市民跳起了广场舞、打起了太极拳,开始了健身运动,生活有了美美的幸福感。
在大力推进县城建设的同时,加大集镇建设力度,黑石头、中水、石门、板底、东风等一批特色小城镇建设起色很大,建成省市县示范小城镇16个,有6个乡镇还获得了“省级卫生乡镇”称号,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向集镇集中,集镇功能不断完善。强化集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县正着力打造舒美乡村,启动改善人居环境村庄建设项目772个,开展行政村绿色村庄创建158个。
过去,人民群众过着穿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吃饭“苞谷洋芋过日子,要吃大米饭,要等媳妇坐月子”,饥一顿、饱一顿,无鱼无肉过到年的日子。
如今,电商从县城延伸到乡镇,再从乡镇延伸到村庄,商品应有尽有,广大人民群众坐在家里就能买到过去要到大城市才能买到的东西,收获的是生活满满的幸福感。年轻人在集镇或者是网上,随时能买到时髦的外套,漂亮的裙子,选择想要的美容化妆品,打扮得漂漂亮亮,收获的是美美的靓丽感。
获得感幸福感来自哪里?
从出行的自由里来
交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最具动力的“马车”。(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