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路上的坚守
作者:杨静 雷迪 时间:2018-11-21 阅读:585
行医路上的坚守
——观风海镇果化社区村医刘世虎的行医之路
记者 杨静 通讯员 雷迪
“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以服务树形象。”翻开观风海镇果化社区村医刘世虎的笔记本,首页就记录着这20字行医真言。他以精湛的医术和赤诚的情怀,在观风海镇果化社区的岗位上默默坚守。
在刘世虎的人生格言里,更为重要的还有“真诚、责任、细心”这六个字。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含意,二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赢得了老百姓的称赞。他是村医里的标杆,是医者里的战士,更是行医之路的探索者,群众健康的守护者。
坚持不懈 完成“天使”之梦
“我小时候,村里没有医生,更谈不上什么医疗条件。乡亲们生病后,总是小病靠忍,大病靠扛。”看到乡亲们被病痛折磨却束手无策,刘世虎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从那时候起,他就默默立下志愿,长大以后一定要成为一名济世救人的白衣天使。
1998年,刘世虎如愿从威宁卫校毕业,拿到乡村医生资格证的他马上回到家乡果化社区石桥组,兴致勃勃的为自己创办起了第一间圆梦小诊所,这间小诊所承载着他小时候的梦想,他把他所有的精力、爱心、责任心都倾注在这个小诊所里面。
“哎,怎么会没有困难呢。刚开始的时候,人年轻,没有什么经验,就算是看一个小病都要花很多的时间。”当记者问到他行医途中遇到的困难时,刘世虎的脸上闪过一丝丝忧伤,“看到老百姓来看病,自己又不能马上给他们治好,真的很痛心。”
行医途中虽然困难重重,但刘世虎始终不愿意放弃自己“白衣天使”的梦想。他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一有时间还会去不同的地方交流学习,开拓和增长自己在医学方面的视野和见识。
后来,刘世虎受到当时观风海卫生院院长曾杨武的重视,在曾杨武的帮助下,他把原有的诊所改成了村卫生室。自从村卫生室建立以后,来找刘世虎看病的病人一天就有60多人。
实际上,对于刘世虎来说,村卫生室成立之后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还是购买常用药的不方便。
当时的果化社区,由于道路不通,进城只能到邻镇迤那镇转车,“你别提了,那时候我们买药还不能买多,除了怕过期,还怕买来的药拉到迤那镇,找不到车帮忙运送到我们卫生室里,那样就浪费了。”刘世虎说。
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刘世虎的面前,都被他逐一化解。他的坚持不懈,只为完成小时候“白衣天使”“济世救人”的梦想。
乡村行医20载
最初看病出诊时,没有交通工具,刘世虎只能用背挂沉甸甸的出诊包,靠步行,翻山爬坡,涉水过河。“冬天在雪地里走,脚差点被冻伤。但是我知道病人在等我,不管再难,我也要坚持下去。”
刘世虎乡村行医20载,遇到过很多疑难杂症,在他手上治愈的病人和疑难杂症不在少数。
2007年,果化社区河营组的病人周勇,患上了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周转于云南省昭通市的各大医院,住院37天,输氧气就36天,可是病情却不见好转,最后,周勇只能回到家乡。当刘世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带上自己的药箱来到周勇家,周勇也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接受刘世虎的诊治,奇迹渐渐出现了,周勇的病被刘世虎成功治愈了。
在刘世虎的模糊记忆中,有一个叫李燕芬的女孩子,在她9岁的时候患上了脑膜炎,周转于多个大医院都无法治疗。那时候,李艳芬的家人已经有了放弃为她治疗的想法,甚至把她丢弃在自家门外的水井盖子上,任由她自生自灭。这时,刘世虎的医者之心再次出现,他把李艳芬带回自己的卫生室,精心地为李艳芬治疗。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世虎的坚持和悉心照料之下,李艳芬的病情有所好转,没多久时间,李艳芬的病被完全治愈。
乡村行医20载,刘世虎用“毅力、恒心、责任、真诚”为大家绘上了一幅平凡但不普通的行医画卷。
不忘初心 为百姓尽绵薄之力
2012年,刘世虎听说斗古镇因为干旱的原因,很多村民家里颗粒无收,导致他们无法缴纳医疗保险的费用,刘世虎掏出2000元为斗古镇20多家村民缴纳医疗保险的费用。“这笔钱虽然很小,但这也是我在行医路上为百姓尽下的绵薄之力。”
据刘世虎介绍,他每年逢年过节,都会拿出5000元来为家乡搭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让村民们展现自己的才艺和加深村民之间的友谊。从开始到现在,他坚持做这件事已经10余年了。
在刘世虎的人生信条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八个字尤为重要,他对记者说,他的成功一直都是建立在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下,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刚从医之时的原则,为百姓尽绵薄之力,助百姓脱疾病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