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来幸福生活
作者:李玉荣 许定华 时间:2018-11-22 阅读:317
“搬”来幸福生活
——威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李玉荣 许定华
走进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一幢幢崭新的高楼林立在眼前,干净整洁的小区内,广场、超市一应俱全,三三两两的搬迁群众来来往往,脸上不时露出开心的笑容,获得感幸福感写在脸上。
这是威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带来的喜人变化。
2015年以来,威宁借力中央省市的关心关怀关注,针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山区贫困群众,浓墨重彩地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搬迁群众逐步走上了小康之路。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力推进
去年9月18日,市委常委、自治县委书记肖发君,市政协副主席、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波到五里岗调研督导易地搬迁扶贫工作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战略思想,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 精准聚焦易地扶贫搬迁这块“硬骨头”,盯紧盯牢目标,压紧压实责任,科学倒排工期,着力强化保障,积极稳妥推进易地搬迁扶贫。
这仅是县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易地搬迁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强力推进易地搬迁扶贫工作,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家班子领导的脚步,几乎踏遍了威宁大地。各级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为了易地搬迁扶贫工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只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2015年12月1日至7日,全国、全省、全市、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相关工作会议先后召开后,威宁易地扶贫搬迁作工作大幕便推开。这项庞大的工作启动以来,县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广大干群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深刻认识实施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最彻底、最有效的脱贫途径,是“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是威宁脱贫攻坚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事关威宁实施大扶贫行动战略的成效。对“搬哪些人”“往哪里搬”“搬后怎么办”等重大问题进了深入系统研究。
工作推进中,威宁紧紧围绕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群众,明确“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以“扣扣子、担担子、钉钉子”的精神,采取集中安置方式,以工业园区安置为主,乡镇集镇和中心村安置为辅,全力推进安置点工程建设。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指挥部及各有关单位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千方百计加快安置点工程建设进度,如期建成一个又一个安置小区,更好更快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一系列组合拳的强力出击,作为全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国务院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威宁易地搬迁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数据显示,威宁“十三五”期间实际实施搬迁9362户4656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248户36258人。其中2016年项目实际实施2179户10492人(县城安置点1341户6789人,乡镇安置点838户3703人),已全部搬迁入住; 2017年项目实际实施3518户17867人,规划建设安置房3917套,现已全面建成并工程陆续扫尾交房,目前已全面入住完毕; 2018年项目实际实施3665户18206人,共建设安置房3490套,现已完成主体建设2106套,预计年底陆续搬迁入住;新增2万人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安置点2个,目前工程加快推进中。
搬出深山进新家,贫困群众笑开颜
2016年12月6日,哲觉镇论河村83户村民通过抽签分到了论河村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房。
同年12月24日,威宁在乌撒体育馆隆重举行了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五里岗园区安置点分房仪式。1300余户搬迁户抽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分房仪式的举行,标志着全县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正式进入了搬迁入住的实质性阶段,标志着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迈出了坚实而关键一步。
2017年1月1日,元旦佳节,石门乡荣合村中寨组的苗族同胞们载歌载舞,热热闹闹举行易地扶贫搬迁乔迁仪式。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16年的2179户10492人(县城安置点1341户6789人,乡镇安置点838户3703人),已全部搬迁入住; 2017年的3518户17867人已全面入住完毕; 2018年的3665户18206人预计年底陆续搬迁入住;新增2万人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安置点正在奋力建设中。
搬进去后怎么办? “五个三”来保发展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威宁大力推广“五个三”措施,确保搬迁群众后续发展有保障。
——着力衔接低保、医保、养老保险“三保”,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生活更安心。
低保。鼓励原享受农村低保的搬迁户,在完成户口迁移后转入城镇低保,城镇低保每月532元,每年6384元,比农村低保年增加2856元。搬入安置地后因未就业等出现生活困难的,由县民政局审核后按有关规定纳入城市低保范围,保障标准按当年安置地低保标准全额执行,当月在安置地执行城市低保待遇后,迁出地农村低保待遇取消。搬迁后因不可抗力,造成人员死亡等突发事件无责任人或责任人逃逸及无责任能力,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特殊困难家庭,一次性给予每户3万元救助。(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