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来幸福生活
作者: 时间:2018-11-22 阅读:221
(上接1版)
医保。搬迁户搬迁后已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由合医办切实做好搬迁对象的医保转换和医疗费用报账工作。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大病患者等11类救助保障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扶助等救助保障后,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保障平均水平达到90%以上,门诊报销比例不足90%的按90%补足,住院报销比例不足85%的按85%补足,余下部分按政策解决。
养老保险。搬迁户可自愿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将原居住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到安置地,在安置地就近就地参保。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原参保个人账户与新参保个人账户进行合并。
——统筹推进就业、就学、就医“三就”措施,为易地扶贫搬迁户解除后顾之忧。
就业优惠措施。鼓励建档立卡搬迁户自主创业,创业方案经县市场监管局审核后,可按规定享受特惠贷等金融创业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新时代讲习所”加大对入住搬迁群众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组织搬迁户集中培训,由县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按照每天每人40元补助标准发放补助,提高搬迁农户劳动技能和文化水平,提升就业能力,做到人岗相适,力争实现一人一技,一户一业,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就学优惠措施。搬迁户子女按安置地区域就近进行安排入学。建档立卡贫困子女就读公立幼儿园的,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学前幼儿资助政策。建档立卡贫困子女就读小学、初中的,按照相应政策予以补助,普通高中享受“两助两免(补助)”,中职学校享受“两助三免(补助)”,普通高校享受“两助三免(补助)。当年年度内精准扶贫对象、低保对象家庭中,子女就读本科以上全日制高等院校的特殊困难家庭,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予以补助。城乡低收入家庭中,当年年度内有2个以上(含2人)子女就读本科以上全日制高等院校的,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予以补助。
就医优惠措施。搬迁户中医疗精准扶贫对象的门诊和住院治疗费用,在城乡居民医保和大病医疗保险报销不设起付钱,个人住院在城乡居民医保和大病医疗保险报销后,自付部分按照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方案进行救助,确保有就医需求的搬迁户能及时得到治疗。享受大病救助政策,当年年度内患重大疾病住院治疗,合规费用在10至20万元(不含20万元)的城乡困难居民,每户给予2万元救助。20至30万元的(不含30万元),每户给予3万元救助。30至40万元的(不含40万元),每户给予4万元救助,40万元以上的,每户给予5万元救助。
——盘活宅基地、承包地、林地“三块地”,让迁出地各类资源成为搬迁户的收入来源。
盘活承包地。搬迁户继续享受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各项惠农政策不变。由搬迁农户自行选择承包地处置方式,搬迁农户可自行出租承包地、也可将承包地交由村(社区)安排给大户或合作社进行统一耕种,搬迁农户按照相关协议进行分红收益。对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承包地进行退耕还林,按照退耕还林补贴政策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归搬迁户所有。
盘活林地。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搬迁户继续享受公益林生态补偿补助不变,按照退耕还林补贴政策享受退耕还林补助,管理权所产生的经济收益归搬迁农户。享受森林保险补助,由县财政承担商品林投保金0.6元∕亩。搬迁户可自行出租林地、可将林地交由村(社区)安排大户或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经营,搬迁农户按照相关协议进行分红收益。
盘活宅基地。实施迁出点复垦项目,搬迁户迁出后,加大推进旧房拆除力度,快速实施宅基地复垦工程,宅基地复垦转化为承包地后的承包经营权归搬迁户所有,可享受承包地相关政策。
——建好经营性场所、农耕场所、公共服务场所“三所”让 易地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建设好经营性公司。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化管理、贫困户参与、公司保本微利”模式,由县政府委托特定的经营性企业,引导搬迁群众将可经营性资产交由企业统一经营,经营所得收益用于补贴安置区物管、水电等基本生活开支和扶持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降低搬迁群众生活成本,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建设好便民微田园。结合实际,采取统一规划、政府补助方式,在有条件的安置区附近流转一定面积的农业生产用地,划块提供给年纪较大、依恋故土、依恋农耕生活和难以在非农领域就业的搬迁群众耕作,解决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
建设好公共服务站。建设便民服务设施,设立移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民政、卫生计生等便民服务窗口,建设安置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儿童托管中心等服务场所,建设集开放性、实用性、多功能性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广场,将安置区打造成和谐幸福新社区。
——落实集体经营机制、社区服务管理机制、群众动员组织机制“三制”,让搬迁群众更安心。
探索建立集体经营运行机制。以安置区为依托,用好用活资源资产经营与服务平台,探索建立股份制现代企业的经营公司,盘活迁出地、迁入地两地资源,统筹做好“三个场所”的经营管理,实现经营性和公益性统一。探索搬迁群众后续发展致富新渠道,保障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增收。
探索社区服务管理机制。按照新型社区要求建设好安置区,对同乡、同村、同组及具有亲友关系的搬迁群众尽量实行集中“亲情”安置,增强搬迁群众的亲情感、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在安置区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和居民委员会,构建社区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党的领导和群众自治相结合,齐抓共管创建社会治理模范社区。
探索群众动员组织机制。建立搬迁群众动员引导和培训教育新机制,培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劳动光荣的意识品质,让搬迁群众热心建设新家园、奋发战贫困,自觉自愿、群策群力完成好易地扶贫搬迁。
后续发展有保障,搬迁群众过得好
立冬时节,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农贸市场里,熟食凉菜、杂货餐饮、水果蔬菜等摊位前,挤满了前来消费的食客,热闹非凡。
在刘高敏不足10平方米的包子铺前,前来购买包子馒头食客络绎不绝。如今,刘高敏的包子铺已凭着独特的口味在附近小有名气。
刘高敏一家是2017年2月份从石门乡连丰村搬进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公公婆婆、两个孩子,公公失明10多年,婆婆患有肺气肿,两位老人身体很不好,常年需要住院,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刘高敏夫妇身上。
在未搬迁之前,为了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刘高敏与亲戚一道在上海打工补贴家用,家里的一切琐事都交由丈夫赵顺国打理,不仅要照顾老人孩子,还要喂养牲口,种好土地,日子过得十分艰辛。
2015年12月的某天,刘高敏接到丈夫赵顺国打来的电话,赵顺国告诉刘高敏,政府动员村里的老百姓进行易地扶贫搬迁的事情,远在上海打工的刘高敏听后非常高兴,她告诉赵顺国,家里一年忙到头解决温饱都是个问题,还谈什么发展,政府有那么好的政策,一定要搬,比邻县城总比在山沟里好,她动员丈夫说服公公婆婆同意搬迁。
2016年10月,刘高敏决定不继续留在上海打工了,要回家和丈夫赵顺国一起筹备“搬新家”。2017年2月22日,刚刚过完农历春节没几天,刘高敏夫妻俩带领一家老小高高兴兴地搬进了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一家人住进了10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客厅、卧室、厨房样样俱全,儿子和女儿的上学问题也由当地政府解决了。现在,一家人一出门就是平整宽阔的马路,样式新颖的路灯,看病、上学方便多了……
搬进新家不到一月,刘高敏就坐公交车去城里堂姐夫家玩耍,看到堂姐夫一家包子馒头生意做得风风火火,刘高敏决定学做包子,一周后“学成归来”,她和丈夫商量决定在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农贸市场里面开一家包子铺。说干就干,刘高敏和丈夫在安置小区农贸市场内一间10来平方米的小屋里开起了包子店。
渐渐地,刘高敏的包子铺生意越来越好,周围的住户都认准她做的包子买,工业园区内的工厂也纷纷来预定。今年以来,刘高敏夫妇俩忙得转起来,夫妻俩凌晨4点就要到铺子忙活,晚上7点才能回到家。刘高敏还给丈夫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专门负责购置面粉和运送包子。每天清晨8点,丈夫赵顺国就驾驶着三轮车到戴利服装厂、风力发电厂、骑龙幼儿园及周围的小大工厂运送包子馒头,三轮车上的赵顺国,脸上洋溢着满满的笑容和自信。
如今,刘高敏的包子铺每天要买上千个包子馒头,日均纯收入不下300元,每天到她家包子铺买包子和订购包子的人络绎不绝。 刘高敏夫妇俩每天卖完包子馒头收工回家,还可以照顾老人,陪伴孩子,一家老小其乐融融。
“出门就是公路,走哪儿都方便,下雨天再也不用担心裤腿沾泥巴,两个孩子都不喜欢回老家了。现在我婆婆闲着没事的时候就会牵着我公公去广场散散步,这样的日子,放在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真是好啊,既让我们住上了新房子,又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刘高敏高兴地说。
如果说刘高敏一家是威宁易地搬迁群众自主创业的一个典型,那么赵天艳、顾梅一家就是搬进城里后在企业上班的成功缩影。
泥巴路、土墙房,一到雨季,家难进,路难行,农用物资进出全靠人背马驼,是赵天艳一家原来的生活缩影。
“我们原来生活的地方条件差得很,土地又少,每年就靠种点玉米和洋芋维持生活,一年苦到头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赵天艳说起以前的生活状况一脸无奈的表情。
2015年,赵天艳家最终列入了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以易地扶贫搬迁来切实解决贫困问题。
“当时听到可以搬来城里,一开始很高兴,但还是有些害怕,想着以后来城里了怎么生存下去,后来政府的干部说搬到城里了可以给我们找工做,就在搬迁的住房附近,叫我们不要怕,我们就答应了。”赵天艳说。2016年,赵天艳夫妻通过政府的推荐在搬迁之前就到威宁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顺利就业。
2017年年初,赵天艳一家搬到了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小区,住进了面积有120多平米的新房里,在这个以前梦寐以求的城市有了属于自己的新家,生活从此改变了。
“我一开始来是金针菇包装车间的普通工人,工资是3000元每个月,半年后提了组长,工资是3800元每个月。半年后我又被提为上下架车间班长,现在工资每个月6000元左右,下面还管着两个组长,65个工人嘞。”赵天艳露出藏不住的喜悦。
2017年底,赵天艳夫妻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攒够了买车的钱,家里买了新汽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他们,仅是威宁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幸福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