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牛吃水社区蜕变
作者:岳刚 许定华 时间:2018-11-23 阅读:293

安兴国(右)正在自己家的小商店经营

安兴国家已拆除的旧房

漂亮的牛吃水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角

安兴国正在新迁入的新房里看电视
多年以前,大街乡一贫如洗,而牛吃水这个鬼地方更是穷得要命。
这里居住着汉、彝、苗、仡佬几种民族。村民们一跨出门槛,抬头看见的只有直插云霄的悬崖,低头望见的,除了悬崖,就是那条“赫赫有名”的牛吃水河。
借粮、房垮、天灾——贫穷压倒牛吃水
安兴国,牛吃水社区一位粗壮如山的彝家汉子,他的生活历程前所未有的绝望——
2005年,安兴国30出头,和妻子王金文及两个年幼的女儿挤在两间摇摇欲坠的小土墙房里。因为土地不出产,粮食少,正月刚完,安兴国家就揭不开锅了。
安兴国坐在火塘边,看着即将殆尽的柴火,他呆若木鸡。
妻子一直催促安兴国到村里借点粮食来,怕饿着娃娃。
安兴国长叹了一口气,背着背箩出去了。
“我到同村亲戚陈德聪家,人家的包谷也不多,借了我50斤,背回来没多久就吃完了,又到四组的张胜聪家,他家看我情况太恼火,借了我100斤包谷,全家人勒紧裤腰带吃了好几个月。”安兴国一边回忆一边在哽咽。
屋漏偏逢连夜雨。
“六月间,一场大雨下了两个多小时,山水大得太可怕了,把我家房子的后面全部冲垮了,要不是我们老早躲在安全的地方,怕是要出人命。”安兴国的妻子王金文回忆起来还心有余悸。
那场大雨,冲垮了安兴国家的房子,还冲毁了他地里的庄稼,冲走了他家的一切希望。
吃的没有了,住的也没有了,安兴国夫妇抱着两个孩子,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绝望。
夫妻俩商量了好几个昼夜,最终决定:外出打工。
“我们把家里唯一值钱的两头小猪卖了,一共凑了600多块钱的车费,带上两个娃娃就到上海那里和朋友们打工,决定不再回牛吃水来了。”从安兴国的话语里不难看出,贫穷的压力,远远超过了牛吃水那一座座大山。
据了解,当年像安兴国家吃了上顿无下顿的,全村还有不少,陈忠凤家、李科林家……
“我家是几代人都穷,一大家12口人,就住在一间茅草房里,楼上楼下都有床,床和床中间就用布挂起隔开,吃的也是常常借粮食,那是什么人过的日子?”陈忠凤掩饰不了自己内心的难过,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住新房、谋发展——幸福临近牛吃水
牛吃水的很多人一直都在外面打工,他们说外面再苦也比老家这个鬼地方好,他们坚信,牛吃水就不是人住的地方。
殊不知牛吃水的幸福来得这么快。
2016年,国家全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着力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
“喂,安大哥,快回来了,你家被列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不要你们一分钱,给你们分套新房子……”当社区党支部书记熊发章打电话将这一喜讯通知安兴国时,还在外面打工的他还半信半疑。
安兴国叮嘱妻子继续留在城里打工,自己回老家来证实一下情况,如果是真的,就叫妻子随后回来,如果是假的,他就马上返回去继续打工。
当安兴国来到阔别十多年的牛吃水社区时,眼前的现实令他大吃一惊,他做梦也没想到,一排排漂亮的新楼房矗立在老家的大山脚下。
“不开钱也有新房子住,国家政策太好了!”安兴国马上给妻子打电话。
那晚上,这个壮实的彝家汉子一夜未眠。
2016年4月,牛吃水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分房仪式上,安兴国领到了政府给他的新房钥匙,他激动得直哽咽。
“我家5个人,每人20平米,总共100平米,楼上是住房,楼下是一个门面,宽敞明亮,不但有房住,还可以利用门面做点小生意,感谢共产党救了我一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了!”安兴国高兴地说。
如今,安兴国的两个孩子长大了,在外务工,他和妻子在自家分到的小门面里一边经营小生意,一边发展种植。
今年,安兴国种植核桃7亩、辣椒2亩、马铃薯2亩。值得一提的是,他还被聘为社区保洁员,每周工作4天,负责清扫社区卫生,每月又有500块钱的固定收入。
“我一定要好好发展,不给国家丢脸,努力争口气,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安兴国说。
在牛吃水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的61户269人中,每家每户都像安兴国一样,自从搬进了新家,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社区干部的带领下,变“输血”为“造血”,从曾经的一贫如洗,一步一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今年,牛吃水社区发展辣椒种植1500亩、核桃种植1600亩、猕猴桃种植100亩、烤烟种植640亩、马铃薯种植1000余亩,实施3.5米宽的组组通公路28公里,已全部硬化完工。
改革开放40年,回望来路,不改初心。
回顾威宁40年,发展的每一步既铭记历史,又昭示未来——
40年,时间在变,环境在变,发展在变,一切都在变。牛吃水社区的变化,就是威宁广大农村变化的缩影,广大人民群众已昂首阔步走在奔向小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