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11-26

借力“东风”好发展

作者:卯龙艳 易忠勤 时间:2018-11-26 阅读:239


 借力“东风”好发展
——恒大集团帮扶猴场镇发纠村发展小记
记者 卯龙艳 通讯员 易忠勤
 

 
恒大援建的猴场镇发纠村蔬菜大棚




发纠村蔬菜种植基地番茄丰收
 
 
  时下,位于三岔河畔的猴场镇发纠村的蔬菜种植基地迎来了今年的第二个收获季。走进一个个大棚,青椒、番茄、茄子长势喜人,前来务工的群众忙着采摘、剪蒂、装箱、运输……随处可见工人们忙碌不停的身影。
  发纠村位于猴场镇西北部,距威宁县城60公里,距六盘水市中心27公里,又有212省道穿境而过,近年来,随着全县通村通组公路的实施,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发纠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地理区位上,发纠村跨三岔河两岸,水资源丰富,灌溉方便,大部分村民居住在宽阔平坦平均海拔2030米的发纠坝子上,气候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和日温差小,日照多,年平均气温16℃,特别适宜发展蔬菜、瓜果种植。
  “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发纠村在交通、地理条件上都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农业产业一直以种植包谷为主,受产业发展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的制约,产业发展的成效不明显,更别说靠着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了。村里的劳动力大半都选择到六盘水、云南务工。”发纠村党支部书记孔德阳介绍说。
  发纠村虽然不是贫困村,但由于缺乏产业支撑,群众增收困难,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村民只好选择外出务工。同时,眼看邻村的街上社区发展大棚果蔬红红火火;格寨村“印落福地高标准苹果种植示范园”内大红苹果挂满枝头,产业调整已见成效,发纠村的转变迫在眉睫。
  近两年来,为了夯实产业基础,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纠村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围绕主要交通沿线优化产业布局,重点突出公路沿线蔬菜、瓜果产业种植,大力培育特色订单农业产业链,推动产业链纵向拉长、横向增厚和整体加密,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不断增收。 
  “2016年我们村支两委开始鼓励大家向邻村学习,种植白菜、辣椒,但是种植规模较小,加上村民技术上的欠缺和缺少市场销售渠道,成效不明显。” 孔德阳说。
  2017年,恒大集团威宁扶贫分公司开始帮扶发纠村,在当地政府流转土地300余亩的基础上,投资500万在发纠坝子上新建359个蔬菜大棚,并和政府一道由村支两委引进猴场镇民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实施运营,打造发纠村的产业转型之路。
  民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于2010年成立,此前一直以猴场镇街上社区的蔬菜大棚为基地发展蔬菜、西瓜种植。2016年,街上社区产业转型,民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基地交由其它合作社发展苹果种植,民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只好重新选址建种植基地,而合作社的负责人看中的正是发纠坝子上连片肥沃的土地。
  合作社负责人黄桥银告诉记者:“前年我们就看准了发纠村的这片地,但是由于资金短缺,没有搭大棚的钱,就一直拖着。2017年恒大扶贫公司进入发纠村帮扶后帮我们搭好了大棚,我们合作社只管种植和销售,省心了不说,还节省了几百万资金。”
  蔬菜基地采取 “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营模式,采取订单式的销售生产模式。政府鼓励村民将土地流转,让村民不仅享受土地流转的实惠,同时优先聘请周边村民及贫困户到大棚内务工,为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真正实现了“产业就在家门口,打工不用往外走”的产业发展目标,并通过让1个大棚带动1户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覆盖发纠村及周边贫困户359户1640人,每户贫困户每年保底分红700元,将扶贫落到实处。
  “我们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茄子、西瓜等,销往六盘水、湖南、四川等地,有一部分是订单式种植,有一部分需要自己跑市场。每年可以种植3季,每个大棚每年能产生的效益8000元左右。如果种出来的农产品滞销,还有恒大引进的龙头企业进行保底收购。”黄桥银说。
  在蔬菜基地务工的发纠村村民唐兴兰和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我家坝子上的两亩土地流转后每年每亩地有800元的土地流转费,一年就有1600元的收益,而且以后逐年每亩地还会增加50元。这个蔬菜大棚建成后,都是合作社统一管理,还请浙江的农技专家来指导种植,种出来的东西销路也不用我们愁,比自家种苞谷洋芋划算多了。大棚又刚好建在我家门口,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赚钱,一天80元的收入,一个月下来就有2000元左右,这还是挺划算的!”
  目前,通过合作社的引领和恒大扶贫公司的帮扶,很好地解决了发纠村农业产业发展无方、无路、无引路人的难题,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民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的“订单农业”发展模式,真正做到了“订、产、销”一体化,实现了产业助推脱贫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