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出发展新天地
作者:李玉荣 时间:2018-11-26 阅读:224
“帮”出发展新天地
——江楠农业集团帮扶威宁结硕果
记者 李玉荣
自2016年12月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与威宁正式缔结东西部扶贫产业协作帮扶对子以来,番禺区真情帮扶、真心帮扶,不仅在医疗、教育、资金等方面加强对威宁的帮扶,更是帮助威宁引进实力强劲的公司入驻威宁,帮助威宁发展经济,2017年9月更是引进广州市江楠果菜批发市场,帮助威宁发展蔬菜产业,目前已经在威宁注册成立公司,并决定将贵州发展的重心放到威宁。
“威宁是传统农业大县,海拔高、山地多、地形复杂多样,是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的绝佳地,既有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存在后天的不足,种植技术相对落后、销售渠道不畅通、缺少专业人才队伍等,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应对当今市场环境的残酷选择,常常会陷入有货无销路的窘境。”县农牧局有关负责人说。
如何突围困境,闯出一片发展新天地。2017年,在广州番禺区的积极引进下,广州江楠农业集团响应国家农业扶贫政策入驻威宁,弥补了威宁农业发展的“后天不足”,传统农业大县与现代农业企业联手,为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动力。
“广州江南入驻威宁以后,我们对当地的农户以及合作社在两方面对他们进行帮扶,第一方面主要在种植方面,在技术,品种,田间管理上更科学有效的对当地合作社有个指导;第二方面就是解决当地合作社有货没处销,在销路方面对他们进行一个帮助,我们在广州江南市场专门设定了两个黔货出山的档口,帮助威宁,乃至毕节地区的农产品销售。”贵州江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威宁负责人杨志伟告诉记者。
江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威宁的发展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经过调研,江楠集团认为威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农业条件较好,农业优势和潜力非常明显,蔬菜可种植面积大,完全具备成为全国蔬菜重要主产区的基础和条件,入驻威宁的江南市场对威宁农业的自然环境非常满意,前期在吕家河社区投入建设的200亩的蔬菜试验基地已经试产成功,并选择出了适宜在威宁发展的蔬菜种植。
杨志伟告诉记者,江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上一年在吕家河示范基地试种的30多个品种,现在试种成功的品种有油麦菜、生菜、红菜苔、白菜苔,还有西南花,能种出比较高的产量,市场上的经济价值也比较高,下一步打算指导当地合作社种植试验成功的品种,能让他们收益提升得更高。
蔬菜试种成功以后,为更好发展蔬菜产业,带动威宁蔬菜产业发展,今年,由江楠果蔬集团和恒大集团合作,在双龙镇水潮社区建设了1700余亩的蔬菜基地,由恒大集团流转土地并援建大棚,江楠集团负责经营运作。为加快脱贫攻坚进程,助推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江楠集团作为蔬菜大棚基地的经营主体,将蔬菜大棚经营利润的20%交由政府,由政府分配给贫困户。除了务工费,还有土地流转费,贫困户还能拿到利润分红。
“我们作为帮扶企业来到威宁,与当地老百姓建立了利益连接机制,主要是按照生产净利润20%,通过政府分配给老百姓,如果净利润达不到很理想的情况下,我们会有一个保底分红机制,按照每个大棚700元的标准去分配给当地的老百姓。”杨志伟说。
正值午后,双龙镇水潮社区大棚蔬菜基地内,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新鲜红菜薹并打包外运,一派繁忙景象。江楠果蔬集团第二季种植的红菜薹、西南花等蔬菜已经开始上市销售并已接近尾声,现正准备种植第三季红菜薹、西南花等冬季蔬菜,新种植的红菜薹、西南花等蔬菜预计12月底就能丰收,到时候在家门口就能上班的老百姓又多了一笔可观的务工收入。
“其实在这个基地上班挺好的,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每个月3000元左右,比在外面好多了。”双龙镇水潮社区居民李怀朵说。
今年30多岁的张兴银,以前单靠种植苞谷、洋芋,一年的收入也就几千元。今年张兴银家流转土地3亩给江楠公司建设大鹏基地,今年的流转费是1000元每亩,平时张兴银就在基地上班每个月的收入也在4000元左右,现在张兴银的收益加起来年收入过3万。像张兴银一样的群众很多,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不用外出奔波讨生活,既能守住家乡,又能挣到钱,村民们有了稳定收入,脱贫攻坚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现在,基地一切运转正常,每季蔬菜都能创造可观的收入,为了实现利润的更大化,下一步江楠集团打算流转更多的基地来发展蔬菜产业,带动更多老百姓前来务工,帮助他们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早日脱贫奔康。
“目前我们通过半年的带动,发现在当地的带动效果比较显著,下一步,我们计划扩大基地规模,新建1.5万亩到2万亩的示范基地,从而带动更多的老百姓以及合作社。”杨志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