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带富一方”
作者:卯龙艳 时间:2018-11-29 阅读:210

田瑞正在教工人们制鞋
在威宁经开区孵化园锦翔鞋业生产车间内,59岁的搬迁户陶永昌正忙着处理制鞋需要的皮料,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撕去皮料表面不需要的薄膜,然后又将皮料整齐堆放好,以便进行下一道工序。
“我家去年7月份刚从大街搬迁到县里面来,到县里面生活环境好了,但是开支也大,我去好多工厂找工作,人家都说我年纪大了不要,幸亏有田老板他们这个工厂,我才找到工作,每个月至少有1800元的工资。”陶永昌说道。
陶永昌老人口中的“田老板”是锦翔鞋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田瑞。曾经也是“打工仔”的田瑞如今已经是几个制鞋工厂的老板,工厂年产值上百万元,管理员工170多名,成为一名带头致富人。
1991年,田瑞出生在观风海镇仓房村新仓库组。2007年,由于家庭困难,初中还没读完田瑞就辍学了,怀揣着家里东拼西凑的600元钱踏上了背井离乡的打工路,那一年他17岁。
刚从农村出来的他没有技术,文化水平也不高,只能靠打点零工维持生活,还常常饿肚子,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就这样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他辗转来到广东东莞,凭着不服输的和吃苦耐劳的品质,终于在绿洲鞋业有限公司扎根下来,成了一名生产线上的普通工人,那年他18岁。
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靠着自己踏实肯干和独到的眼光,他从一名普通的生产线工人,做到了带线组长、车间主任,最终做当上了品质部经理,待遇也从原来的每月800元一路涨到了10000余元,在工友的眼中他已然处在了“事业巅峰”,多少人都对他那丰厚的薪水羡慕不已,然而,就在这时他却毅然辞职,怀揣着梦想、肩扛着父母的寄托和对家乡的思念回到了家乡,那年他22岁。
“那时候在外面工资的确很高,但是广东物价高、房价高,距离家乡也很远,在那里始终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对于自己的生活、人生,我也有自己的规划和打算。”当被问起自己为什么辞职回乡的时候,田瑞这样答道。
回到家乡后,田瑞在威宁金足鞋业又当了3年生产主任,在熟悉威宁制鞋产业发展情况的同时继续磨炼自己和积累经验。
2016年,田瑞用这些年打工的所有积蓄投资成立了锦翔鞋业有限公司,凭着自己积累的经验、销售渠道资源和过硬的技术,他的企业蒸蒸日上,不仅在经开区建立了生产车间,还在观风海镇、东风镇、二塘镇等地新建了厂房。
看着越办越好的企业,田瑞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多年来的梦想终于就要实现了。
以前工友不理解他突然辞职的行为,也多次问过他,他只是说那是一个梦想。如今那梦想已经发芽,正在茁壮成长。在一次员工培训会上他道出了多年来深深埋在心底的梦想——当年他学习很好,却因为贫穷而辍学,自那时起贫穷就像一根刺深深的扎在了他的心里,同时也深深地种下了摆脱贫困的梦想。所以当他觉得自己有能力让梦想生根发芽的时候,毅然辞职回乡创业。
在锦翔鞋业的生产车间内,我们还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一些60岁左右的老人也坐在生产线上忙碌。一般企业招工都有年龄要求,多数要求应聘人员在45岁以下,可是田瑞的工厂好像不这样,当我们正疑惑不解的时候,他却是笑着说:“我的厂房位于工业园区,同时也是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集中区,这些从各个乡镇山区搬进城来的老人有很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他们都还能劳动,能挣钱,刚好我们车间有些事情比较轻松,于是我就根据我们员工的年龄结构,调整订单,把轻松的工作分配给老人做,让他们能够在家门口就业,有一份收入。”
如今,他的鞋厂投资600余万,共有18条生产线,年产值300余万元,制出的鞋子销往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非洲等地,拥有员工17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0余人,员工人均工资3000元以上。
据介绍,田瑞的鞋厂现在50岁以上的员工有35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10人,鞋厂里凡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不仅每天都有50元的保底工资,而且还可以自由安排上班时间。
今年刚好62岁的汤小乖老人原本住在金斗镇,2016年搬迁到城里,自己不仅要做工还要照顾两个孙子。当我们问她累不累、在鞋厂工作能拿多少钱时,老人笑呵呵的说:“原来刚搬进来时找不到挣钱的门路,只能去捡塑料瓶和纸盒卖,现在在鞋厂每月能拿1600多元的工资,孙子放学还能提前去接孙子放学,比原来好太多了”。
说起下一步的打算,田瑞表示,他打算继续扩大生产、更新设备,坚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大龄员工优先聘用、工资保底的原则,为需要工作的人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尽自己一切力量,参与家乡脱贫攻坚工作,建设美丽家乡、富裕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