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11-29

白沙村民的幸福生活

作者:杨静 时间:2018-11-29 阅读:284


 白沙村民的幸福生活
——喜看一户农民改革开放40年的生活变迁
记者 杨静 


安世华的儿子在新居门前开拖拉机压路


安世华的儿子在新居中为父母削苹果


安世华家多年前的老宅
  40年前,土墙房是富贵的象征。
  现在,两层小洋楼却随处可见。
  40年前,每天劳累奔波生活。
  现在,每天闲坐庭院享受生活。
  这是一位66岁老人的内心感受,老人叫安世华,是观风海镇白沙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他是白沙村40年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者,而他家的变化浓缩了白沙从苦甲天下到喜奔小康的惊人之变,他家的幸福也是白沙人家的典型。
  40年前,20出头的安世华,像村里其他小伙一样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可安世华想想家里一贫如洗的状况,想想自己连温饱都成问题,他担心嫁给他的姑娘会跟着自己一起受苦,迟迟没有动静。
  后来,发愁的家人东拼西凑,为安世华简单搭建了一间当时像样的土墙房,安世华于是拿上家里给的40元彩礼钱和用布票扯来的几尺布,把媳妇娶回了家。
  “想想那时候,生活真的很困难,家里面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唯有的一张床和几张小板凳,还是自己用木板、钉子钉出来的。”安世华回忆起刚结婚时候的情景,总是忍不住皱皱眉,摇摇头。
  “现在年轻人的条件好太多了,结婚不仅要讲究三媒六聘,还要有车有房。看,这个新房子,就是为了我儿子结婚才修建的,家里面沙发、电视、大床样样都有。”安世华妻子禄云秀指着眼前的新房子对记者说。
  实际上,对于安世华来说,这40年来最大的改变还不是婚俗习惯上的改变,而是在生活条件上的改变。
  “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村子里面还是大集体生活,吃饭总是饱一顿饿一顿的。想要粮食的,就得到工地上去挣工分,体力不好的,只能每天饿着肚子了。”安世华每每提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白沙村,总会反应出一个字“饿”。
  后来,情况逐渐有所转变。20世纪80年代时,土地下放到户后,白沙村每家每户都在自己的土地里种上了庄稼,彻底解决了自身温饱问题。
  到了20世纪90年代时,白沙村村民不仅能种庄稼解决温饱问题,还能种点烤烟提高自家的经济收入。
  安世华家在那时候算是过上了当时的“小康生活”,他为家里添置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虽然只能用电瓶发电才能看,但是他们一家却过得很满足。
  2000年的时候,安世华凭借自己的辛苦所得,为家里面添置了第一台农用拖拉机,这给家里犁地、拉货都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渐渐地,安世华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起来,村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白沙村富裕点的人家都盖起了小洋房。
  之后,白沙村又迎来了农村改圈、改厕、改厨“三改”工程,“组组通”硬化路也修到了各家各户门前,村民们结束了人畜混居的日子。
  “以前,全村人都是烧柴、烧煤煮饭取暖,夜晚照明用的是煤油灯。后来,政府为村民免费架通输电线路,家家户户照明煮饭取暖都用上了电,有了电视机、洗衣机、电磁取暖炉等各种家用电器。”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安世华抑制不住脸上的笑意。他说,以前的白沙村,一走出家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们常年穿雨鞋出门。如今,水泥路铺到家门口,穿拖鞋出去走一圈回来,脚上也是干干净净的。
  到了2013年,安世华得到政府住房补贴款2万元,自己再拿出9万元,盖上了如今有160多平方米的一层小洋楼,家里面进行了简单的布置,购齐了沙发、电视、冰箱、消毒柜、双人床……
  “现在,孩子们都大了,三个女儿出嫁了,儿子也在今年娶了媳妇。我和老伴没有了牵挂,就每天在村子里面逛逛,以后有机会,还想出门旅游呢。”安世华日子很幸福,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也很满足。
  从土墙房到小楼房,从稀泥路到水泥路,从用柴用煤到用电,从挨饿受冻到吃饱穿暖,这些变化,安世华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以前吃的还没有现在喂猪的好。”这是安世华最直观的感受,“从没想过会过上这样好的日子,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大家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改革开放40年,回望来路,不改初心。
  40年来,安世华家在变化,白沙村在变化,观风海镇在变化,威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未来,威宁会继续跟随时代的步伐,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