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黄果”能生钱 柑橘石榴也很“甜”
作者:唐爱梅 叶启伟 李洪祥 时间:2018-11-30 阅读:427
“再生黄果”能生钱 柑橘石榴也很“甜”
——岔河镇海坪村调整产业结构助农增收小记
记者 唐爱梅 叶启伟 通讯员 李洪祥
近年来,岔河镇海坪村以“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围绕再生黄果大做“产业文章”,充分发挥再生黄果的品牌效应,扩大其种植面积的同时,大力发展柑橘和软籽石榴种植,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示范引领,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持续增收。
“再生黄果”是产于牛栏江畔的优质生态水果,同时也是海坪村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
为了打造品牌,充分盘活资源,进一步推动村民抱团发展,实现共同致富,海坪村于2016年在岔河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注册成立了“村社一体”经济合作社,通过特惠贷、土地入股等方式,吸纳贫困户入社。
这一举措不仅为当地的优势产业再生黄果开拓了市场,还直接带动贫困户就近就业,在合作社的示范引导下,有部分村民成功创业,摆脱了贫困。
2016年,合作社出资5万元从云南省购买1万株柑橘树树苗免费发给村民,这笔钱由村支书同时也是合作社负责人的陈加山垫付,后由县林业局支付。
当时共有95户村民领到了树苗,陈贵山就是其中之一。
陈贵山今年40岁,17岁时不幸被家里的打砂机打伤,右手没能保住。
从那以后,陈贵山就没有办法下地干重活,外出打工也很难找到工作,同村的年轻人都纷纷选择外出务工时,陈贵山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心里羡慕不已。
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土地里也倒腾不出新花样,陈贵山的贫困是“必然的”,他住在摇摇欲坠的土坯房里,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更没有家用电器。
就在陈贵山想要改变现状而又无从下手的时候,他家里那棵高大的黄果树给了他启发,那棵树的树龄在50年以上,树枝恣意伸展,树叶翠绿欲滴,藏在其间的黄果硕大饱满、惹人喜爱。
“这能不能挣到钱呢?”陈贵山喃喃自语,创业的念头首次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2008年,陈贵山开始尝试种植柑橘和再生黄果,他笑着说:“当时没有管理经验,树苗死了好几棵,后来渐渐摸索出一些门道,果园也迎来了丰收,每年都能带来一笔稳定收入。”
2016年,陈贵山领到了村里免费发的树苗,他放开手脚,将种植规模扩大到了5亩,成了村里种植果树最多的人。
付出总会赢得回报,今年,陈贵山果园里的大部分果树已经开始挂果,目前果园所带来的收入已经有1.2万元。
有了稳定的收入,陈贵山的家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仅在危房改造政策的帮助下修建了小平房,还添置了沙发、彩色电视机,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
不惑之年,他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妻子善良贤惠,孩子即将出世,一家人和和美美。
“合作社无偿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只要有问题,我们就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想学、愿意学的村民都能学到果树管理技术,合作社成立的初衷就是想带动更多的村民富起来。”陈加山说。
不仅如此,合作社还为农户提供销售平台,截至目前,共帮农户售出再生黄果3000斤,售价为7元1斤;蜜橘8000斤,售价为3元1斤。
在海坪村,共有103户村民种植再生黄果和柑橘,户户都有增收项目,每年光是售卖再生黄果和柑橘就能进账1万元左右。
此外,合作社还为村民们提供20余个就业岗位,主要负责施肥和田间管理等,村民可以就近务工,实现多渠道增收。
目前,海坪村种植再生黄果50亩、冰糖橙350亩、软籽石榴250亩,年底计划种植蜜橘300亩,明年还将种植蜜橘200亩。
海坪村不断扩大产业种植面积,加速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商业化进程,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促进村民多渠道增收,如今,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