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致富
作者:马召凤 许定华 时间:2018-12-05 阅读:300
同心同致富
——改革开放的同心故事
本报记者 马召凤 许定华

同心社区村民的新旧住房对比

同心社区村民的新旧住房对比
从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个年头。
这40年,每一块土地都发生着发展变革的故事,每一个村庄都有话要说。
走进草海镇同心社区,小洋楼整齐排列,讲述着改革开放的故事——
旁边老旧的土坯房,被岁月的雨水打湿面临坍塌。新旧交替,过去和现在,同心社区用一栋栋新房子,一条条柏油路和一辆辆小汽车把改革开放的故事铺展开来。
“以前,一个队里要讲关系才能分到一辆花轮车(板板车),现在全村97%以上家庭有了小轿车。”同心社区原村主任朱友山用一句话概括了属于同心社区的改革开放40年。
走进同心社区,我们遇见了一个个改革发展的往事。
“82年,我吃上了这辈子第一口米饭。”
陶圣永72岁了,作为一个老支书,他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他吃上第一口米饭的故事。
那是1982年,包产到户全面落实到农村,自家田地自己种,不再按照工分来获取粮食,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千万和陶圣永一样的农民从集体劳作集体分工中抽出身来,开始一家一户的耕作。这打破了原来集体作业时出工不出力的状况,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快,家家户户开始有了多余的粮食。陶圣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吃上了他这辈子的第一口米饭。
“以粮换粮”。安顺过来的农民拉来当地的大米到同心社区进行粮食交换,用大米交换洋芋。
“他们要6斤洋芋换一斤(大米),我讲价,最后5斤洋芋换一斤大米。家里一口气换了200斤米。”时隔多年,当时的那个场景陶圣永回忆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两百斤的米扛在背上还能一路小跑回家,迫不及待地先煮上一锅。虽然米粗糙还发黄,但是在1982年,那却是不可多得的奢侈品。
如今,4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支书如今已经步履蹒跚,两鬓斑白。他一边说着过去的故事一边笑:“时代变化,我却退步了,以前天天想吃米饭,现在天天想吃包谷饭喽。”一边说一边咧着嘴直笑起来。
“1999年,我借钱娶了媳妇儿”
在同心社区,说起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当地人总会提到陶永爱。
“以前啊,他连婆娘都是借钱找的。”
“现在?”
“现在好过的很了,一家人有好几张车。”
说起陶永爱,就不得不说他借钱娶媳妇的事情。
那是1999年,上世纪末的最后一年,陶永爱拉着三轮车卖猪。手里穷的叮当响,也正是那一年,他迎来了人生的一件大事——娶媳妇。可是没钱啊,无奈之下,他先是把未来老丈人的猪借来宰,把猪肉卖了钱又上门提亲,然后再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最后才有了如今这圆满的一家人。
陶永爱说他是“用媳妇家的钱娶了媳妇。”
熬过了最难的那几年,陶永爱赶上了惠农政策——种烟无息贷款。用贷款所得的3万元,陶永爱开始种植烤烟,从最初的几亩烤烟开始种,一直到2012年,陶永爱一口气种了140亩烤烟。烤烟收成好,陶永爱赚得钵满盆满。那一年陶永爱买了一辆17万元的本田汽车,家里也盖上了小洋楼。
2016年,同心社区产业结构大调整,陶永爱乘着发展的劲头,开始种植三膜马铃薯和蔬菜。
400亩的大棚不仅带来新的产业发展方式,也让周围百姓有了就近就业的去处。
如今,陶永爱不仅发了家致了富,也成了同心社区的一名村干部。成为同心社区的致富带头人。
“从卖血到卖风景”
1992年前后,各地社会经济极大发展。而在杨美平的记忆里,那是他记忆最为混乱的几年。
“很多人都在卖血。”在老支书陶圣永的记忆里,那几年同心社区到处都散发着一种“混乱的发展”,一部分农民已经开始做生意赚钱,而另一部分经济基础较差的家庭则走上了卖血的道路。
杨美平并不愿意去回忆那几年。
那几年,卖血已经成为同心社区二组公开的秘密。谁家手里忽然有闲钱了,大家谁都不说,却都知道钱是怎么来的。卖血的人不干活,白天就蹲在在草堆上打牌度日,后来,这里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懒汉坡”。
如今,再去问起这段历史,很少有人愿意去说起。更多的人说起过去,更愿意从1997年说起。
“那一年,政府无息贷款,为烟农率先提供种植烟草的肥料、地膜,等卖了烤烟再来还。”也正是在那一年,杨美平家开始走起了上坡路。
1997年,杨美平决定“赌一把”。所幸,杨美平堵对了,那一年,烤烟收成非常好。杨美平还完了贷款之后还赚了2万块钱。
产业有了发展,从那时起,同心社区二组鲜少再听说卖血的事,也正是从那一年起“人们都变得很忙”。曾经的“懒汉坡”懒汉不见了,村民们都忙着到附近的产业基地打工。
如今,走进同心社区,两边修缮规整的小洋楼,家家户户都粉刷得很白。今年11月,同心社区被毕节市规划为乡村旅游示范点,家家户户都在忙活着打扫院落,粉刷房子。
“卖血已经是过去式了,以后卖的是风景。”村支书卯昌举说。
产业大发展,同心同致富
2000年以来,同心社区产业发展如雨后春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推动了产业多样化的发展。
蔬菜种植使得同心社区成为威宁县城的一大“菜园子”。
2500亩同心白萝卜成为远销省外的抢手蔬菜,500亩蔬菜大棚将新鲜的西红柿和三膜马铃薯供应到各地市场,占地1000亩的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963个香菇大棚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当地农户从曾经的“没有产业,没有收入”发展到如今的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
40年,同心社区从土坯房到小洋房,从烂泥路到柏油路,从没有产业,到单一的烤烟产业发展成为丰富多样的产业模式。
一个村庄就是一段历史,同心社区用点滴变化汇聚成“巨变”,生动地讲述着改革开放40年的同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