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12-06

“荧幕”里的改革开放40年

作者:马召凤 叶启伟 时间:2018-12-06 阅读:305


 “荧幕”里的改革开放40年
——大寨村里那些从黑白到彩色的故事
记者 马召凤 叶启伟


  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这40年里,一个个普通家庭翻开了一页又一页的新生活,一个个全新的村庄告别旧时的模样。
  40年风云巨变,小到一个人的发展,大到一个国家的奋进,点滴改变,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话要说。
 
  1978~1988: 
  “今晚放电影”是最让人激动的消息
 
  马永学84岁了,记忆力严重下降。
  “记不得了,记不得了。”与他聊过去,他总是摇着头,把这一句话说了好多遍。然而,在他叙述陈年旧事的只言片语间,让人窥见小时候的他和那个时代。
  “那一年,乡里放电影,叫《英雄儿女》,好看得很,我去看的。”
  在马永学来回叨叨的话里,他的很多记忆都和乡里组织看电影(录像)有关。有的人在看电影的时候找到了对象,有的人在看电影的时候和别人发生冲突而打架,有些人边看电影边随着剧情大哭大笑……
  那时候,村子里最让人沸腾的消息无疑是“今晚乡里放录像”。这像是一份额外的犒劳,全村的人白天干完了活,怎么累都会拖儿带女走40多分钟到秀水街上去看。大人看剧情,小孩子闹哄哄地去看“有人在布里动”。
  “大家都想当放映员。”马永学含含糊糊的记忆里,放映员是一份极其体面的工作。
  当时,电影放映是由乡里组织的,半个月才放一次,放映员的工资是每月8块钱。
  那个时候,这已经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受人敬仰,成为人人都羡慕的职业。放映员不仅掌握着整个乡重要的娱乐资源,更是站在全乡人面前扭动放映机,让一块白布产生画面的体面人物。
  曾是秀水乡电影放映员的李红邦如今已是两鬓斑白。30多年前,为了放映员这个职位,他甚至辞掉了人民教师的工作。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电影放映不再是政府的“特权”,这个福利已经逐渐从政府转移到了村里,一些手头宽裕有生意头脑的人,自己开起了电影院。
  而在大寨村,最先开电影院的就是马永学的儿子马关省。

  1988~1998: 
   背上电瓶和黑白电视机去山上找信号
 
  在这一个10年里,马关省家的电影成了村里的香饽饽,一块大的电影幕布和一个投影,一间空房子里摆上木条板凳,他家的这间老房子成了整个大寨村最热闹的地方。
  村里的人不用走40多分钟土路到街上看政府组织的电影,在大寨村,大家都挤到了马关省家的“电影院”门口,一时,他们家门庭若市。作为第一个在大寨村放电影的人,马关省家同时也是最先拥有电视机的人。
  300块钱一台的小黑白电视机,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
  马关力还清楚地记得,马关省家买电视机来的那天,周围的邻居全都跑到他们家来看这个能出动画的小盒子。电视机却怎么也收不到信号。村里的一群人就嘻嘻哈哈背上电瓶和电视机到处找信号。结果这一走,直接走到村里最高的大山——高营山顶上去了。一群瑟瑟发抖的男子终于在半夜的高营大山上,看到了电视机里有了人物在说话。
  那是1993年。
 
 1998~2008:
  “守在彩色电视机前看春晚”
 
  在大寨村人的印象里,2002年是最亮的一年。那种亮是一种时隔十多年想起来都还让当地人眼睛里还有光的亮。
  那一年,大寨村整体通电,告别了用煤油灯照明的生活。一个25瓦的灯泡在孔江令的记忆里,要亮过现在100瓦的。
  第二年,马关省家就添置了新的彩色电视机。
  马召群回忆,那个时候每天傍晚都能听到马关省一家人的分工。一个到房顶上挪动接收信号的那个“锅”,一个人在楼底下看电视是不是有信号。
  “有雪花。”
  “完全看不见了,你往另一边挪。”
  “没得雪花了,快下来了。”
  电视信号不好而使得显示屏幕上出现的黑白点被当地人形象地叫做“雪花”。
  告别了放电影和黑白电视机的时代。马关省家的彩色电视机成为村里人人都羡慕的大件儿。每天晚上七点多,附近的村民吃完了晚饭就打着手电筒挤到马关省家房子里,十几个人挤满的小房间里,每每要十一点多主人家准备睡觉要关闭电视机了才会散去。
  这样的热闹持续了两年。
  2005年以后,整个村子里彩色电视机开始普及,每家每户房顶上的那口“信号锅”已经成了标配。
  2008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家家户户都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小品《火炬手》让电视机前的大寨村民笑出了皱纹。
  此时,村子里从外面打工回来的第一批年轻人开始拿着智能手机,一边看电视一边与远方的朋友保持着联系。

   2008年至今: 
    刷剧看视频只需一部手机
 
  “以前拍照都要冒烟的。”马永学年纪大了,也不爱看电视,年轻的孙子们给他用手机拍照、录视频时他总是不相信这小小的玩意儿能把他的一举一动录下来。他们那个年代,拍照还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全家人穿戴整齐,去县城的照相馆,体体面面地拍一张全家福。摄影师把头钻到一个盒子里,按下拍照开关,看到冒烟了才算拍好照片。
  如今,一部小小的手机,什么都解决了。
  马关力还记得,2007年他买了人生第一部手机——小灵通,摸索了好久他才知道别人打电话来要按下绿色的键才能接听。
  现如今,10年过去,他的小灵通早就坏了,他自己也换了好几个手机,去年,他还自己弄了微信,偶尔也在抖音上看看搞笑的短视频。
  从挂在台上的幕布到握在手里的手机。这40年,大寨村人的娱乐从抬头看到低头望,从大屏幕到小窗口。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从手动到遥控。小小显示屏里折射的是40年的蜕变和发展。
  实际上,大寨村40年的变化,也是威宁40年的变化、40贵州年的变化,是广大农村40年改革开放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