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攻坚战、建设示范区、威宁怎么干”大讨论
作者:本报编辑 整理 时间:2018-12-07 阅读:181
县农牧局〉〉〉
——做好“一个规划”,确保发展科学合理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2019年,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紧紧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路线及500亩以上坝区结构调整进行。计划新增马铃薯10万亩发展至190万亩(其中种薯90万亩);新增蔬菜10万亩发展至100万亩,建成一个相对连片5万亩以上的核心示范基地;新增中药材6万亩发展至41万亩;新增大黄梨1万亩发展至9万亩;稳定发展苹果50万亩,做好现有果园管护工作及补种工作。
切实做好玉米调减及替代作物发展规划工作,2019年,市下达威宁玉米调减任务调减25万亩,威宁拟规划替代作物为:马铃薯10万亩、蔬菜7.32万亩(其中辣椒1万亩、胡豆1万亩,其他5.32万亩)、中药材5.5万亩(其中党参1万亩、魔芋0.7万亩、当归0.5万亩、鱼腥草0.4万亩、百合0.2万亩、丹参0.2万亩、半夏0.3万亩,其他2.2万亩)、经果林2.18万亩(其中油茶0.71万亩、软籽石榴0.67万亩、黄梨0.5万亩、其他0.3万亩)。
规划工作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原则,确保新增作物能种上,种得好,产出来,卖出去,见增收。
——开展“两个帮扶”,提高农户思想认识
一是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扎实开展扶志扶智帮扶,有效激发其内生动力。要充分整合培训资源,利用农业培训等提高其技能,为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战胜贫困的能力提供可靠保障。
二是做好精准施策帮扶,促进乡村振兴。要更加重视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施策,要持之以恒实施“产业富民”战略。通过对贫困人口精准分析,科学研判在农业产业中哪一部分从事怎样的劳动生产或者是否在第二、第三产业工作就业,为其通过合理渠道稳定收入,助力脱贫,振兴乡村。
——实施“三个一批”,提升产业扶贫质效
自主发展一批。牢固树立百姓“土能生万物”的思想,用“自力更生”的理念引导农户“地率上升”,合理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改变农户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把生产出来的东西卖出去,卖好价。
市场经营主体带动一批。继续推行“三变”改革,推广“塘约模式”,鼓励支持市场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村发展产业和贫困户创业就业,促进贫困村贫困户增收。
政策扶持带动一批。通过优化政策供给,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自主发展适度规模种养、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
——打好“四张牌”,大力实施“三乡工程”
打好“政策牌”。以500亩以上坝区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化整合全县各行业部门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市民下乡创业,争取将500亩以上坝区打造成为农业示范园区。
打好“特色牌”。围绕山地特色农业,做好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业品牌,继续加大“三品一标”创建力度,认真做好农展会、农博会等平台参展工作,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着实提高农业品牌效应。
打好“乡情牌”。建立在外创业人士信息库,开展返乡创业座谈会、走访看望等活动,并采取“一事一议”等政策措施,激发能人回乡投资的热情,解决“产业扶贫缺乏能人,乡村振兴人才不兴”的被动现状。
打好“招商牌”。重点围马铃薯、蔬菜、经果林、中药材、草地生态畜牧业五大主导产业,精心策划一批项目,确保一个产业一个招商方案、一个招商班子、一个优惠政策。打好产业招商、回归招商、以商招商“组合拳”。
——创新“五种模式”,巩固扶贫成果
一是“企业+基地+贫困村(户)”模式。因村制宜深入开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行动,建立企业与贫困村、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林地等资源资产资金入股,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
二是“电子商务+贫困村(户)”模式。继续推行“互联网+”模式,深化与阿里巴巴、贵农网等电商企业战略合作,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
三是“就业培训+贫困户”模式。组织企业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促进贫困户就近就业。
四是“企业+订单+贫困户”模式。由企业对贫困户实行统一供种苗、统一市场价回购,促进贫困户增收。
五是“党建+村企共建”模式。大力开展以“党课联讲、工作联述、考核联评、帮生产发展、帮条件改善”等为内容的“三联两帮”支部联建活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谋求共同发展。
(本报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