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12-07

格朵小黄姜,下锅十里香

作者:沈光勇 何欢 时间:2018-12-07 阅读:296


 
▲农户在收获小黄姜


▲丰收后的喜悦

“月亮出来月亮黄,格朵群众种姜忙。待到姜秧抽了杆,黄姜下锅十里香。”
  一首山歌,唱出了龙场镇格朵村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勤劳精神和当地小黄姜的品质优良、村寨溢香。因此,当地出产的小黄姜获得了“格朵小黄姜,下锅十里香”美誉。
  深秋时节的格朵村,河谷风光尽收眼底,看不见秋冬季节的黄草山,却见漫山葱葱郁郁,林间田畦处处可见成片种植的小黄姜,秋冬抢收已经开始,卖得好价钱的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三五成群,聊的都是小黄姜一年的好收成。
  “小黄姜在我们格朵,是地地道道的传统农产业,种了好几辈人了。”格朵村党支部书记陈昌举说,其它地方产的姜,煨汤炒菜不化渣,格朵出产的,入口嚼烂不见渣。
  有经验的厨师说,煨汤不用蒜,炒菜不用姜。可在格朵村却不是这样,当地村民无论煨汤、炒菜或做醋碟蘸水,总要放适量的姜丝、姜沫、姜片或刀拍姜。不但如此,拌姜丝更是当地村民的最爱,累了、感冒了,早、中、晚三餐都要吃姜。
  走进格朵村小黄姜连片种植基地,田间管理很到位,几乎看不到杂草,长势良好的小黄姜泛着收获季节的金黄色,成畦长在马摆河边的坡耕梯地里。
  “这几天正是收姜的季节,小阳春气候帮了大家的忙,如果有外地的老板开车进来收,满山满坡全是挖姜的人。”陈昌举说。
  陈昌举介绍,格朵群众自发种植小黄姜,每家三亩五亩不等,各自根据田土情况量力而种,也有承包别人家土地来种姜的。
  在种植技术上,当地村民全是种姜的行家里手。“小黄姜的田间管理并不复杂,从种到收,只要人勤快就行,没有技术含量。”陈昌举说,因为气候、土质、水等资源影响,才有了格朵小黄姜,就像茅台酒一样,离了那条河就没那味道。
  在六盘水、威宁等周边市县,龙场小黄姜的名气挺大。就连“拴起卖”的云南十八怪“倘塘豆腐”,调味时也首选龙场小黄姜。每年一到季节,就有商贩收购之后运过去卖。
  因当地小黄姜品质好、吃味香,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当地群众都愿意种,而且一年种得比一年多。
  “往年的价格更好,有一年卖到过12块一斤,把大家笑得合不拢嘴,就算亩产2000斤,也有24000元,年年都这样就好了。”陈昌举说,今年因春旱产量没上来,收获季价格也没上来,一亩地只能卖到3000元到4000元之间,不过也比种苞谷洋芋划算。
  村民周杰发是当地的种植大户,他家年年种植5亩以上小黄姜,有一年价格好一口气挣了十几万,就算今年他家也有两万元的收入。看到周杰发腰包鼓了,贫困户陶永国也腾出土地种了3亩小黄姜,今年能够稳定脱贫。
  今年,龙场镇种植小黄姜近4000亩,格朵村就种植了1200余亩,占到全镇的将近三分之一,小黄姜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
  格朵人喜欢小黄姜的味道,喜欢家乡的味道。小黄姜的香于他们,不单单是入口的味道鲜美,更是他们忘不了的乡愁。
  每到小黄姜收获季节,远在千里之外务工的格朵人,总要打电话回家问问小黄姜的收成,在电话里、在睡梦里回味着小黄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