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攻坚战、建设示范区、威宁怎么干”大讨论
作者:本报编辑 整理 时间:2018-12-17 阅读:266
县规划局〉〉〉
一、突出空间规划理念
新发展理念下的“空间规划”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立足于生态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资源,综合考虑各部门规划,构建衔接一致的空间管控体系,建立功能互补、衔接一致、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构建“双导向、两层次”的基本工作框架。“双导向”即发展导向和管控导向,基于发展导向,提高威宁的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土地挖潜力度,识别战略性空间资源;基于管控导向,主要是落实各部门管理事权,统筹资源管理与保护,促进城乡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城乡开发建设合理有序。“两层次”即宏观统筹层面和指导实施层面,宏观统筹层面形成一张空间基准底图,一个空间信息平台,一个协调管理机制,以之作为威宁各部门规划编制、修改及实施共同遵守的准则,指导实施层面着重发挥近期建设规划作用,通过项目年度计划、土地年度供应计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共同指导建设实施行为。
二、内强动力、抓产业发展
威宁是农业大县,同时也是矿产资源大县,在规划谋篇布局中,突出“一核一带两基地三片区”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一核:以威宁县城为核心,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二产以威宁经济开发区为中心,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大健康产业、物流运输、建材业等,三产县城应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房地产、职业教育等;一带:指中部产业发展带,依托六威昭城际铁路、内昆铁路、都香高速和356国道形成的综合交通廊道,形成县域中部产业集聚优势发展带;两基地:指东部资源深加工基地和西部农特产品加工基地:以二塘为中心形成东部资源深加工基地,包括东风-大湾-二塘-猴场;以迤那为核心,依托昭通市的辐射,形成西部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包括迤那-牛棚-中水。三片区:指东部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区、中部高山冷凉农业发展区和北部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区。
三、提升优势资源、抓旅游业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重点产业,威宁旅游资源丰富、气候优势突出,依托草海这一核心,做好锁黄仓国家湿地公园和干海子城市公园及大朝山、普子山、凤山等山体公园,打造山水园林的县城,加快实施黔韵紫海、同心卯关、特色小寨、特色镇、凉山滑雪场等城郊游的建设力度,培养羊街、金钟等休闲度假后花园。打造牛栏江大峡谷旅游发展带,以都香高速(356国道)、毕威—宣威高速为旅游带动轴。重点组织5条全域旅游线路:一是开发盐仓向天坟-百草坪-板底彝寨旅游观光线打造一条以东部多彩民族民俗和优美生态为基础的盐仓向天坟-百草坪-板底彝寨旅游观光线。二是开发嘎利回寨-马摆大山-西凉山旅游观光线,借助嘎利回寨特色民族村寨、马摆大山阳光风情牧场、西凉山运动体验区的优势旅游景点,开展民俗体验园、高山休闲牧场、高原运动及高山农业产业等产品旅游项目。三是开发栽树苗寨-法地石林-灼甫草场旅游观光线,打造“北部生态山乡休闲区”,规划跑马场、滑草场等,使农牧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突出北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四是开发草海-沙子坡森林公园-牛棚土目庄园-牛栏江旅游观光线,以土目庄园为核心,开展历史文化专项旅游,形成集民族风情体验、山水观光、文化遗址观光体验为一体的新型城镇旅游。以建设牛栏江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为目标,以生态观光为基础,发展峡谷休闲旅游和户外运动旅游。重点打造牛栏江峡谷运动体验系统,综合开发水上漂流、攀岩、蹦极等峡谷运动体系,打造成为威宁西南部独具狂野生态魅力和历史文化休闲的旅游线路。
四、大县大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威宁城镇化率高于毕节市平均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根据新编制的18版总体规划,到2035年,全县人口达175万,城镇人口113万,城镇化水平65%。中心城区人口55万人,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54.89平方公里。城市未来的空间发展实施“南退北拓、西优东控”的策略。城市向东、南以草海自然保护区界线为空间增长边界,向北以都香高速沿线山体为空间增长边界,向西以小海—杨湾桥一线为空间增长边界。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东至草海机场处陕桥街道朱家院子,西达双龙镇杨湾桥水库,南临草海保护区,北以都香高速为界。围绕草海自然保护区,中心城区界线与草海保护区界线不重叠,城市建设向草海以北背离发展,通过生态廊道与草海融为一体,形成自然保护与城市建设融合生长的格局。
在县域层面,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形成“一核、一圈、两群、三轴、四片区”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一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进一步将双龙、盐仓、板底、炉山、么站、金钟、羊街等近郊卫星城镇纳入一体化发展框架,打造环城“1+7” 星座式大城镇圈,融合生活、生产、生态、旅游等各类功能性单元,实现宜居、宜业、宜游、宜养一体化融合创新发展新格局,显著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二是培育和发展东风—大湾—二塘—猴场和迤那—牛棚—中水两大城镇群,一东一西挑起全县跨越式发展的重任。三是以都香高速公路、356国道和六威昭城际铁路形成横向发展主轴,以毕节—威宁—宣威高速公路形成纵向发展主轴,以威宁—彝良高速公路形成的中部城镇联动发展次轴,引导城镇与产业空间向发展轴上的重点城镇有序集聚,逐步形成功能清晰、城乡融合的点轴式发展格局。四是按照地理位置,协调发展,形成四大片区,分别是:北部城镇片区,以雪山镇为北部中心,联合龙街、大街、兔街、云贵等乡镇,主要沿威宁—彝良高速和县道展开。该片区依托现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种植和畜牧生产为主的特色农业,增强农副产品加工和畜牧产品加工的后发效应,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向专业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西北部城镇区,以迤那—牛棚—中水城镇群为核心,辐射周边观风海、黑土河、石门、玉龙、斗古等乡镇,城镇主要依托都香高速公路和356国道展开,发挥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的特点,以矿产资源存储量和旅游资源,以矿产开采、旅游开发为基础和经济增长动力,农、林、牧生产全面发展。考虑城镇协作发展、乡镇合并等因素,规划将牛棚并入迤那、秀水并入观风海整合发展。西南部城镇区,以黑石头、哲觉为中心,以麻乍、哈喇河、岔河、海拉等乡镇为依托,发展具有特色的经济联动区域。该区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应大力提高各种农特产品、畜牧产品和林果产量,并引入先进技术,积极推广党参、天麻等中药材的种植,实现第一产业的多样性、高效性和特色性。考虑城镇协作发展、城镇建设条件和发展方向、乡镇合并等因素,规划将岔河并入海拉整合发展。东南部城镇区,以东风—大湾—二塘—猴场城镇群为核心,以新发、龙场为腹地,以城镇主要沿都香高速、356国道展开。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依托交通运输优势,积极推动煤炭开发和矿产冶炼的产品;沿交通干线和城镇节点相对集中地布置工业,不断增强与六盘水煤炭工业基地的产业联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互动,共同构筑产业集群,形成东部经济集聚区。
五、规划实施过程中把握的重点环节
(一)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交通是“瓶颈”,解决好威宁的交通问题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尤其是辖区内部交通、地区内部交通和综合对外交通,加快快速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提高城乡道路等级和增强城乡通达性,完善公路交通设施。
(二)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打造特色产业
威宁的发展应以资源为依托,巩固和提升工业的主导地位,同时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推动特色、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快旅游服务、商贸办公、交通运输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三)加快融入区域合作,改变区域发展格局
区域格局的改变为我县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的发展模式需要更广的视野来审视。加强与贵阳、云南、重庆、四川等周边大城市的产业合作,形成区域联动态势;威宁城市的发展要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吸引发达地区产业、人才、技术和资金的流动,提升在黔西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地位,扮演区域协作中更重要的角色。
(四)有序推动空间拓展,搭建城市发展框架
威宁当前面临的各种外部背景和内部条件,都要求其城市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空间拓展,改变相对分散的用地格局,优化城市用地格局,搭建城市远期发展的框架。
(五)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完善城乡统筹建设
无论空间的拓展还是经济的发展,最终的结果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意味着大部分人将在城市生活,城市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包括政策引导和各类服务设施的完善,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推动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提高人口素质。
(六)优先保护生态环境,节约集约资源利用
保护好威宁良好的生态资源,坚持生态优先的建设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此同时,优化资源利用格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实现资源价值共享。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利用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策略。
六、城乡规划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与周边的城市的规划协调机制,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流域治理、交通联系等方面加强协调与合作;在产业发展方面进行适当分工,避免无序竞争;二是建立威宁县内部不同县市之间的规划协调机制。
(二)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
按照空间管控的要求,结合发改、国土、交通、住建、林业、环保等多部门的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城乡一张蓝图发展。
(三)建立规划检讨和调整机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要求,建议每年组织社会各界力量,进行总体规划年度实施回顾检讨,对规划实施中面临的外部问题和规划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并对不适应发展要求的部分内容提出调整意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规划调整。
(四)加强公众参与
在完善规划审批制度和规划公开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的监督检查制度;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各基层社区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公众在城市规划实施全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建立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机制和专家论证制度,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公示与听证制度;增强城市总体规划公开透明的力度和公信力;设立监督机制,将公众参与引入规划编制、管理的各个阶段。
(五)严格规划管理
严格执行规划强制性内容,保障社会公益性设施用地、绿地、广场、道路交通设施用地和城市安全;严格执行生态保护、土地利用、林地保护等相关政策,保护城市资源环境;保障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和延续性,若规划确需调整的,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本报编辑整理)
县妇联〉〉〉
县妇联〉〉〉
县妇联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推进大会精神时,把帮助贫困妇女脱贫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任务,作为保持和增强妇联组织和妇联工作的具体行动,立足妇联组织职能,结合贫困妇女实际,实施“巾帼脱贫行动”,努力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好妇联组织的独特作用,在脱贫工作中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要求全县各级妇联干部认真学习政策、主动研究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贫困妇女知晓、理解、掌握政策,感受党和政府的真切关怀,增强自我脱贫的坚定决心。在此基础上,帮助贫困妇女精准分析和研究致贫原因、区分缺资金、缺产业、缺技能、缺项目、缺劳力等发展瓶颈以及因灾、因病、因学、因环境恶劣等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扶持和帮助,确保真正帮到点上、扶到根上。
妇联要用好“妇女之家”这座基层妇联组织与贫困妇女群众之间稳定便捷的“连心桥”,充分发挥“妇女之家”的政治引领、宣传引导、扶持服务等功能。下步工作中,妇联要怎么才能发挥好妇女在全县脱贫攻坚战场上半边天的作用?
一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能力脱贫。一方面,积极推动在政府各级各类普惠性培训中逐步提高贫困妇女参训比例,力争与贫困妇女比例相适应,保障贫困妇女平等接受教育培训、平等享有普惠性政策资源。另一方面,面对当前异地扶贫搬迁、返乡女农民工增多、就业压力大等问题,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开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家政服务、农村电商等适合贫困妇女特点的技能培训,引导贫困妇女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广开就业创业门路,增强贫困妇女脱贫致富本领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发展妇女手工、实施巧手脱贫。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探索“公司+协会+基地+妇女”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形成集培训、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妇女手工产业链,提高妇女手工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引导贫困妇女突出区域特点、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质,宜绣则绣、宜剪则剪、宜编则编,用自己一双巧手摆脱贫困,编织出幸福美好生活。
三是注重能人引领、带动互助脱贫。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对女种养大户、合作社女性领办人、农产品流通女经纪人、女大学生村官等各类巾帼致富带头人的扶持力度,鼓励她们与贫困妇女结对帮扶,发展各种形式的妇女互助组、巾帼合作社、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等,充分发挥女能人的致富、帮富、带富作用,示范引领更多贫困妇女脱贫致富。
四是搞好“两癌”检查、女性健康保险,推动健康脱贫。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对建档立卡适龄贫困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力度,努力做到应检尽检、早诊早治,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妇女的健康保险的实施力度,着力提高贫困妇女的健康保险。
五是凝聚社会力量、爱心助力脱贫。充分发挥妇联组织所属慈善公益平台作用,依托“母亲健康快车”“母亲邮包”“春蕾计划”“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等品牌,动员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为贫困妇女儿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脱贫攻坚工作中,县妇联会一步一个脚印把“巾帼脱贫”工作抓好抓实,见实效,让贫困妇女真正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不折不扣完成好党中央赋予的重大政治任务。(本报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