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歼”贫困
作者:陈武帅 许定华 时间:2018-12-18 阅读:276
“围歼”贫困
——威宁 “六大战区”决战贫困
本报记者 陈武帅 许定华
“全县上下要在认识上再提高,打一场破釜沉舟不胜不休的攻坚战;要在保障上再加强,打一场整体联动分进合击的攻坚战。”
11月16日,威宁脱贫攻坚誓师大会发出决战贫困的作战动员令和集结号。
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威宁把39个乡镇(街道)分成6大战区,县四家班子领导担任战区指挥长、副指挥长,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在各乡镇、村寨、田间地头、农家庭院“围歼”贫困。
六大战区比武亮剑“围歼”贫困
初冬时节,地处黔西北的威宁大地依然暖意融融。
在五里岗街道白岩社区千亩大棚基地,绿油油的冬季白萝卜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田间地头到处是种植户忙碌的身影。
这个基地是五里岗街道党工委书记朱锦峰的产业示范点。自威宁成立6大战区比武以来,朱锦峰奔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已经连续几天没有睡好觉了。
“今年我们街道实施组组通公路涉及10个社区35条,建设里程76.8公里,目前已全部完成。产业发展项目资金34万元已打入34户贫困户账户上,贫困户用资金已购买了68头能繁母牛。”朱锦峰在向第四战区指挥长、自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禄云介绍作战情况时如是说。
威宁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域面积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历史欠账大。为了集中力量打好脱贫攻坚战,威宁把39个乡镇(街道)划分为6大战区,采取“县委常委包片、政府抓线、乡镇主战”模式全方位抓实脱贫攻坚工作,迅速打响一场场“围歼”贫困攻坚战。
六大战区每半月进行一次“比武”督查考核,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对各战区进行综合排名,名列第一的授予“骏马奖”,名次挂末就要被评为“蜗牛奖”,累计3次评为“蜗牛奖”的乡镇(街道),战区指挥长要作表态发言,县委政府要对挂末乡镇主要领导进行约谈。
战区比武亮剑贫困,比的不仅是成绩,还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一份使命。
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
不脱贫不脱钩,不过关不收兵
战区成立后,各战区向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签订作战责任书,各乡镇(街道)向战区指挥部签订作战责任书,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不脱贫不脱钩,不过关不收兵。
压力层层传递、层层包干、层层负责,各战区迅速开展“摸清家底”,研究开出“致富良方”。
“我镇油桃、小黄姜、核桃等特色产业种植规模小,没有打造出地标性产品,未形成品牌效应;群众内生动力不足,部分群众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全镇32个村198个居民组,共有人口15525户6757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462户21274人,还有909户3285人贫困户未脱贫。”在脱贫攻坚战区情况汇报会上,属于第一战区的龙场镇主要负责人“自揭家底”。
“在低海拔区域种植油桃等特色早熟鲜果产业带,在中海拔区域种植核桃等经果林产业带,在中高海拔区域种植百合等中药材产业带,到2019年努力实现10万亩经果林、5万亩中药材、6万头猪、3万头牛、1万亩烤烟的产业规模。”龙场镇党政负责人同时也开出了“致富良方”。
在脱贫攻坚战区作战中,一大批群众在各级部门的帮扶下通过不同方式实现了脱贫摘帽,过上了幸福生活。
营田村灯笼组是龙场镇最偏远的寨子,离龙场镇政府驻地也有30多里,是个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地方。这个悬崖上的寨子,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寨子,当地群众形容这里:山高坡陡石头多,种一坡来收一箩。
李仁才曾经是灯笼组的村民,只有2间土坯房破烂不堪。在易地扶贫搬迁中,龙场镇党委镇府反复做思想工作让其搬出大山,政府的暖心服务终于打动他“挪穷窝”搬进县城。
如今,灯笼寨子23户人家整体搬迁到五里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现从“农民变市民”的华丽转身,过上了幸福生活。
据悉,龙场镇全镇易地扶贫搬迁473户2598人,其中2016年搬迁132户720人、2017年搬迁199户1098人、2018年搬迁142户780人。
“今年以来,我县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夏秋攻势’号召,重点推进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和教育医疗‘四场硬仗’,不断提升威宁150余万群众幸福指数。”市委常委、自治县委书记、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长肖发君说。